初三|那些跳级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文|张蔚斐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有机会跳级 , 你会怎样选择?
在过去 , 跳级是一件“长光”的事 , 父母很容易觉得自己的孩子是神童 , 迫不及待地推着他们走上一条看起来不那么循规蹈矩的路 , 那条路上的孩子们背负着“天才”的压力 。
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平凡的孩子 , 从“清北苗子”到普通211大学的学生 , 其中的落差 , 非常考验孩子的心态 。 在没有“鸡娃”的年代 , 已经有一批孩子走上了“自鸡”的道路 , 他们被赋予了强烈的关注和高期待 , 因此对自己产生了更高的要求 , 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 , 渴望成才 。
但是 , 他们最终并没有成为期望中的神童 。 超前学习为什么反而遏制了孩子的发展?小学跳级升上初中、初三被重点中学“掐尖”特招 , 最终却没有如愿发挥出理想成绩的张牧之 , 因为这一步“偏移” , 跳级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
跳级激发了好胜心 , 带来了隐形压力
见到张牧之的时候 , 他是一位谈吐得体的青年分析师 , 对教育、产业有很多自己的独到见解 。 从小到大 , 张牧之就是“别人口中的孩子”——不但成绩好 , 还跳过级 。
但是 , 如今的张牧之却并不讳言 , 跳级这个曾被认为是智力超常儿童的轨迹却成为了他人生缺憾的转折点 。
“鉴于我自己的经历 , 我是非常不赞成超前或跨级学习的 。 ”虽然自己跳过级 , 但作为第一代“鸡娃”的张牧之却非常反感跳级和超前学习 。
五年级时 , 张牧之的成绩很好 , 爸妈又是老师 , 于是他们做主为他选择了“跳级”的道路:在自学六年级的课程后 , 张牧之跳级直接升入了初一 。
“其实小时候我对跳级并没有很强的认知 , 只是听到了大家各种赞美之后 , 就有了“包袱” , 希望能一直这么优秀就好了 。 所以 , 后面对自己的心理预期也不断加强 。 ”只是 , 此时的张牧之还远不能想到 , 不断增加的“心理预期”将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 。
进入初中后 , 张牧之升到了妈妈任教的初中学习 。 那时 , “要继续优秀 , 给妈妈长脸”的想法就更强烈了 。 于是他不停的给自己施压 。 这直接导致他考试做题时变得压力很大 , 特别谨慎 , 还要不停地重复检查 。
小学时 , 张牧之就是一个偏完美主义性格的孩子 , 做事喜欢反复确认 , 怕出错的习惯 。 跳级后 , 有时候一次考试 , 他甚至可以反复检查多遍——这当然是非常浪费时间的 。
一开始 , 自学跨级让他在最初有些跟不上 , 但这也更加激发了他的动力 , 好胜心使他更加勤奋学习 。
“那时候 , 我就希望自己能更优秀 。 ”
为了更优秀 , 张牧之开始“自鸡” , 自己给自己加压 。
刚进初中时 , 张牧之的英语成绩不算太好 , 于是他就主动听英语磁带 。 特别是初三时 , 学校规定晚上十一点熄灯 , 也不允许学生在寝室内使用应急灯 。 张牧之就借着应急灯的光源在被窝里看书 。 学习压力更大后 , 他就更努力 , 半夜三点定闹钟起来看书 , 看到四点再继续休息 。 张牧之清楚地记得 , 初三那年的元旦节 , 大家都因为放假而睡懒觉 , 但他已经在七点钟悄悄起床学习 。
“那时候努力也要偷偷努力 , 早上提前起床去教室早读 , 走在大雾天里 , 路灯还没有熄灭 , 灯光会有色散 , 印象非常深刻 。 ”但是 , 张牧之依然不是第一个到教室早读的人 , 还有人比他更刻苦 。
除了废寝忘食的学习之外 , 张牧之也非常在意老师们的对他的看法 。 如果在老师面前有了不好的行为 , 他就会想尽办法表现 , 改善老师对他的印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