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专业书籍读不懂怎么办

教师专业阅读存在一个普遍现象:读不懂有难度的专业书籍;许多有价值的书 , 读后感觉用不上 , 难以迁移到教育教学中 。
原因何在?
大多数人关注阅读书单 , 但往往忽视读书方法 。 读书也是有方法的 , 大多数教师在应试教育中成长 , 不同程度受死记硬背、求同思维、求标准答案思维等因素影响 , 加之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 , 读书方法就停留在业余性阅读层面 , 而非研究性阅读 。
业余性阅读是以获得资讯、满足休闲和消遣为目的的阅读 。
业余性阅读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在书籍选择上源于兴趣多 , 基于需求少 , 偏重阅读畅销类的教育散文、教育经验或教学技巧 , 不愿意读有难度的专业书尤其是经典书;阅读中聚焦局部多 , 关注整体少 , 往往是对某一句、某一段感兴趣 , 而忽略作品的整体主旨和架构;泛泛浏览多 , 沉潜啃读少 , 很少前后勾连 , 反复揣摩 , 提取要旨;潜意识中印证多 , 反思少 , 习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验证文本 , 很少用书籍中的知识来反思修正固有的观念和行为;阅读多 , 写作少 , 习惯勾画重点 , 但缺乏批注、总结和写读后感 。 如果仅仅是为了日常生活获得资讯和消遣 , 采用业余性阅读也没有什么影响 , 但如果是为了专业发展 , 那么局限性就很明显 , 就需要研究性阅读 。
研究性阅读是通过对书籍的批注、梳理、批判、领会并内化知识的过程 , 主要表现为:
带着“框架性问题”阅读 。 如“阅读五问”——阅读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这本书的作者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 深入阅读这本书需要哪些信息作为基础 , 这本书的基本观点、假设或者原理是什么 , 阅读这本书将对我的价值观产生何种影响 。 再比如 , 还可以提出:这本书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 , 这个问题其他人如何回答 , 作者提出了什么洞见 , 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带着问题阅读 , 就是主动阅读 , 主动探究文本 , 主动与作者对话 , 主动与自我对话 。
咬文嚼字 , 潜心啃读 。 对于有难度的文本或经典书籍 , 就得如啃硬馒头一样一点一点啃 。 朱熹说 ,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 , 要当如此 , 岂可忽略”“看文字 , 须是如猛将用兵 , 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 , 直是推勘到底 , 决是不恕他 , 方得” 。 美国作家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称“向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在阅读 。 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 , 你就是要读这本书 。 你什么都没有 , 只凭着内心的力量 , 玩味着眼前的字句 , 慢慢地提升自己 , 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 。 ”
能迅速提炼、抓取文本的核心要点和主旨 。 阅读既要敲骨吸髓啃读 , 也要一目十行速读 。 面对一堆资料 , 快速浏览 , 发现要点 , 摘录提取 , 为我所用 。 知识爆炸时代 , 不是任何书籍都值得啃读 , 也没有大把时间从容啃读 , 大部分书籍和文章速读即可 。 如果不会速读 , 容易沉陷在海量的文章中 , 被知识淹没 。 但真正领会了啃读 , 才能掌握速读 。
围绕一本书 , 选取相关书籍进行主题性阅读 。 读书根源处 , 不是为了读懂某一本书 , 而是希望对某个重要领域或关键问题有通透的领会 , 进而改善实践 。 要达到这一点 , 仅靠一本书往往不够 。 比如 , 最近我之所以能掌握一些写论文的方法 , 是读了《不发表就出局》《写作是门手艺》《批判性思维与写作》《写作即思考》《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等书籍和大量关于写作方法的文章才有所领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