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双减”后首个学期有这些收获

“双减”后的首个学期即将结束 。 这个学期 , 孩子、家长、老师都感觉到明显的变化 , 在学业负担上做“减法”的同时 , 各地积极在教育方式、方法和质量上做“加法” 。 采访人员梳理了3个“少”与“多” , 给“双减”后的首个学期“画像” 。
刷题考试少了 , 探究实践多了 , 收获全面发展观
“双减”背景下的义务教育阶段 , 考试数量大大减少 , 考试结果以等级取代分数 , 评价方式正在创新 。
舞台上 , 孩子们进行着奇妙的“图形之旅”——“分一分” , 分出立体与平面图形;“拼一拼” , 拼出想象中的乐园;“说一说” , 说出自己的创意设想……这是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近日举行的一年级“期末考试” 。
在广州、成都等地 , 小学一、二年级传统的期末考试变成了“嘉年华”“游园会”“情境表演” , 有“查字典比赛”“乘法口诀擂台赛”“英语儿歌卡拉OK赛” , 还有“思维挑战”“购物能手”“阅读小书虫”等 。
“传统考试 , 一个班没有几个孩子拿100分 , 但在新的评价体系下 , 一半以上的孩子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上台领奖 。 这样做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 促进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关注 。 ”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王燕萍说 。
2021年秋季学期在上海中小学重点年级全覆盖的“全员导师制” , 是上海落实“双减”政策的一个创新举措 。 “导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 关心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疏解学业压力、增强成长信心 , 也要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 ,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 。
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90后”体育教师张蕾在这学期当上了“导师” 。 她在上课时发现 , 结对学生小潘时常被同学有意疏远 , 经家访得知 , 由于母亲对小潘的学习生活管理过于严苛 , 使其始终处于“紧绷”状态 , 不善于和同学相处 。 张蕾主动承担起原本属于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的工作 , 一方面每周与小潘家长电话沟通 , 探讨家庭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 , 增进其与同学的关系 , 很快便显现出积极效果 。
机械作业少了 , 课后服务多了 , 收获自主学习和亲子陪伴空间
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校长姜树华说 , “双减”以来学校开展“书包不回家” , 主要是学生书面作业“不回家” , “回家”的是学科实践类学习活动 , 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 放学后 , 学生们有了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更多元的学习生活 。
该校四年级学生王子钦说 , “双减”后 , 学校社团活动丰富 , 有木工、美术、篮球等社团 , 同学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社团参加活动 。
该校四年级学生郭庭轩的家长说 , 学校的课后服务大大减轻了家长放学后辅导孩子作业的负担 , 更重要的是 , 增加了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交流的亲子时光 , 融洽了亲子关系 。
往年寒暑假 , 为解决带娃难题 , 成都市双职工家庭李先生会给女儿报不少校外培训班 , 包括英语、奥数、写作等 。 今年 , 女儿所在的成都市少城小学将开设三四个“寒托班” 。 “寒托班”每班配备3名老师 , 除辅导学生做作业 , 还开设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科技制作、棋类等七八门课程 , 全部由本校老师来上 。
“双减”政策带来的“作业革命”也在改变孩子们的寒假生活 。 与以往一本本寒假练习册不同 , 今年各地寒假作业新颖有趣:有“快乐小书虫”打卡、制作冬奥会宣传册、拍摄年俗Vlog、写抗疫观察日记等 。
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老师彭颖贤说 , 学校布置少先队员走访红色基地 , 以前学生可能会想方设法抓紧完成 , 赶去上辅导班 。 现在 , 他们有更宽裕的时间去学习和体验 。 还有一个变化 , 很多学生会主动跟老师要书单、购买书籍 , 有时间、也有兴趣去发现教科书以外的语文之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