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怎么读(宋代朱熹读音)


来源: 朱子文化研究会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集北宋以来理学乃至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创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对南宋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国与东南亚社会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 。他学识渊博,人格高尚,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东方文化圣哲 。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
朱熹自幼受教于父,聪明过人,想象力强 。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 。”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据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卷三十一所录李方子《紫阳年谱》载:“先生幼有异禀,五岁入小学,始诵《孝经》,即了其大义,书八字于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间从群儿嬉遊,独以沙列八卦象,详观侧玩 。又尝指日问于吏部曰:‘日何所附?’曰:‘附于天’ 。又问:‘天何所附?’吏部奇之 。”可见,朱熹五岁在尤溪入小学,诵《孝经》,在南溪书院前之沙洲用手指画八卦,向父亲问日、问天,都是事实 。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这样,朱熹结束了在尤溪的童年生活 。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第二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 。秋七月,朱熹至同安 。为了发挥自己济世救民的治国理念,朱熹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为了调和阶级矛盾,竭力推行“正经界”;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回来途中,再见李侗于延平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 。为表诚心,他舍弃舟车,步行三百余里,求学于李侗 。朱熹师事李侗,是其思想一个大转变时期,经历一次他自称为“尽废所学”的自我否定,认识到自己过去所学佛教禅学思想空言无实,完成了逃禅归儒的思想升华,世界观豁然开朗 。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 。他当时题写的“鸢飞鱼跃”四个大字,就是这种开朗心情的传神写照 。
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 。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 。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 。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 。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 。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 。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
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 。朱熹此时正当壮年时期,著作接连问世,盛名渐播 。张栻,字敬夫,师从胡宏,学有专长,自成一派,号称湖湘学派,朱熹对他早有敬仰之心 。朱熹和张栻进行了一次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最著名的会讲——朱张会讲,开创了会讲之先河 。两人的讨论从太极之理上展开并最终趋于一致 。朱、张会讲于岳麓书院,从各地赶来听者达数千人 。在岳麓书院讲堂,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后被书院奉为校训 。在经过两个月的岳麓讲学后,朱熹在张栻的陪同下游南岳衡山 。在一路的游览中,眼前的无边风景,不时牵动他们的诗兴,他们一边游览一边唱酬 。几天里,他们共得诗一百四十九篇,合编为《南岳唱酬集》 。下了衡山,从岳宫到槠州一百八十里,朱熹和张栻就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临别前的讨论 。两人朝夕在船中,讨论《中庸》之义三天三夜未曾合眼 。朱熹与张栻分手后,携弟子范念德、林择之东归,一路轮流更换唱和 。到达崇安后,将东归旅途中所作的二百余篇诗文,汇集成《东归乱稿》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