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把《爱我中华》歌词记错了 爱我中华的歌词( 二 )


法国心理学家皮尔里杰和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是错误记忆的早期研究者 。弗洛伊德在《癔症的病因学》中讨论了错误记忆的形成机制 。他认为记忆是大脑为了实现欲望和自欺而发明的 。那些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人会在成长过程中阻止创伤事件进入记忆 。但这些被压抑的记忆很容易导致“神经症”,需要从外界取回记忆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
延伸阅读

为什么我们都把《爱我中华》歌词记错了 爱我中华的歌词

文章插图

歇斯底里的研究
作者:(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车编辑
版本:九州出版社,2014年6月
《歇斯底里症研究》于1895年在德国首次发表,对歇斯底里症的症状和病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提出了歇斯底里创伤理论 。
1974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和合资网络的作者约翰·帕尔默(John Palmer)进行了一项实验,以证明语言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这一认识使伊丽莎白·洛夫特斯成为错误记忆研究的权威之一 。
在实验中,洛夫特斯要求受试者观看车祸电影 。在一组实验中,看完电影后,他们必须填写一份问卷,问卷问:当两辆车相撞/坠毁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在显示“碰撞”的问卷中,受试者估计平均速度为34英里/小时,而在显示“碰撞”的问卷中,估计平均速度为41英里/小时 。此外,当被问及车窗玻璃是否破碎时,14%的“碰撞”组给出了肯定的答案,32%的“碰撞”组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事实上,车窗玻璃根本没有破碎 。
洛夫特斯的研究并非没有争议 。有人质疑实验室控制背景下获得的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真实场景 。针对这一争议,挪威的一个研究小组要求两组人观看犯罪现场的视频,并参与模拟犯罪现场 。最终结果显示,观看犯罪现场视频的受试者能够回忆起更多细节 。(参考陈新奎、张积家《证人证言》中的虚假记忆,《广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这说明loftus的研究可能夸大了记忆效应,现实生活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虚假记忆 。
延伸阅读
为什么我们都把《爱我中华》歌词记错了 爱我中华的歌词

文章插图

“小心!你的记忆将是一种犯罪”
作者:(美国)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凯瑟琳·科昌
译者:王茜
版本: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书中列举了许多由错误记忆引发的悲剧:在一个现代化的美国中等城市,一个女儿自从“回忆”后就被父亲虐待,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被一些忠诚的公职人员说服承认自己没有犯下的罪行,等等 。
所以,不要相信我们相信的是真的,因为记忆有时候是不可靠的 。太容易受外界影响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误导效应”,由于大脑神经机制,记忆也可能被创业网络混合重组 。例如,在我们的记忆编码中,“床”和“枕头”是一组相关的词 。当记忆编码“床”时,很容易同时激活“枕头”,这可能会导致错误记忆——枕头代替了“床”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 us)1996年的研究表明,想象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也会增加记忆的错误报告率 。因为想象力增加了人们对事件的熟悉程度,从而让人相信 。
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它的所有机制 。认知心理学家只能通过实验推测可能的记忆编码方法,然后借助神经生物学和MRI技术探索具体的机制 。记忆需要经历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神经元会多次重组,所以当大脑编译类似的信息时,很可能会出现错误的重组,当错误的神经连接不断加强时,就会形成错误的记忆 。正如美国人总是弄错一样,汉密尔顿是国父,而不是美国总统 。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罗伯特·卡比卡(Robert Cabeca)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发现,那些不能准确回忆起发生了什么的人,大脑底部负责过去事件的内侧颞叶的活动会持续增加 。大脑的记忆机制非常复杂 。以往的MRI显示,包括海马、前额叶皮层在内的内侧颞叶的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也会导致错误记忆 。
共享错误记忆
无论是网络上热议的“五十六星座”,还是所谓的“曼德拉效应”,都有一个特点——被很多人分享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这也是一种“错误记忆” 。虽然人的经历不同,但有些因素会影响大多数人的记忆,比如虚假的新闻报道 。
认知心理学家肯·德林克沃特(Ken Drinkwater)曾在《独立报》上撰文指出,大部分“曼德拉效应”都可以归结为记忆错误和误导性社会信息导致的记忆错误 。Caitlin Aamodt在Discovermagazine网站上写了一篇文章,说共享错误记忆的可能原因有很多,比如大量的联想会增加错误记忆的可能性,虚构记忆的反复出现也会增加错误记忆的可能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