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观察丨面向未来教育的家校新形态

学校不是教育的孤岛 , 教育在学校之外的很多场景都可以发生 , 学生成长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持续的、高质量的互动与合作 。 家校社共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不二选择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的居家学习更是凸显了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重要性 。 基于全国的专项调查发现(13万名教师和176万名家长) , 疫情期间的家校共育一定程度上呈现“权宜之计”特征 , 但更多的证据指向未来教育的家校新形态 , 未来“大”家庭教育(注重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和“大”学校教育(注重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联系)的现代教育格局得以提前显现 。
01
家校共育新形态的证据考察
边界渗透:教育职责延伸至家庭 , 居家学习成为家庭主要生活方式 。 疫情居家期间的线上学习被认为是面向未来教育形态的大规模社会实验 。 调查显示 , 58.5%的学生居家模式是以学习为主 , 32.8%的学生以游戏娱乐为主 , 8.7%的学生以家庭互动为主 。 传统上 , 家庭和学校是功能分离的两个领域 , 但疫情期间 , 学生的学习活动发生在家庭 , 并成为多数家庭的主要生活模式 。 这表明家长在角色上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参与者 , 家庭在空间上成为替代学校教室的学习空间 , 即在家校共同参与中 , 居家学习使家庭与学校的边界进一步模糊 。 这种趋势使得学校教育教学必须直接面对家庭教育的背景和需要开展 。 由此 , 以儿童成长为中心的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社区)教育的现代教育格局得以提前显现 。
行为跨界:突破家校传统分工 , 双方都期待更高品质的合作 。 疫情期间的家长参与程度比疫情前有显著上升 。 调查显示 , 90%以上的家长都表示“孩子成长取决于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 , 并期望和愿意接受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为学校工作提供服务等 , 而教师此类行为的意愿也与家长相当 。 疫情期间家长和教师愿意且实际开展的跨越传统边界行动 , 使家校共育获得广泛的“制度合法性”基础 , 为构建新型家校关系提供了契机 。 家长的“高意愿”如果被忽视 , 可能会带来家校冲突的不良后果 , 这也反向驱使学校必须作出行动和结构性变革 。
亲子互动:在校情况是亲子交流最多的内容 。 疫情居家期间 , 亲子交流内容频率最高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 , 交流较少的是分享各自的经历和家庭事务 , 这成为家校边界模糊的进一步证据 。 因为疫情防控 , 亲子关系在客观上呈“近距离、长时间”特征 , 为家长提供了“专心专注”陪伴孩子的机会 , 但也可能由于缺乏恰当的相处方式 , 导致亲子冲突 。
【精力|观察丨面向未来教育的家校新形态】效果评价:家长和教师都倾向正向评价 , 且家长的评价更积极 。 64.5%的教师、80.5%的家长认为疫情期间的家校关系比平时更好 , 64.9%的教师、80.4%的家长认为疫情期间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更高 。 疫情前的家校共育是疫情居家期间家校共育效果的基础 , 两者高度正相关 , 且显著影响家长对亲子关系、学习效果的评价 。 这启示我们 , 家长的意愿可由学校激活并使所有人受益 , 在宏观上通过提升家长的教育认同 , 共同营造儿童成长的良好生态 。

精力|观察丨面向未来教育的家校新形态
文章图片


02
家校共育存在的结构性差异
城乡差异:以学习为主要生活模式的家庭 , 农村少于城市 。 生活模式以学习为主的城市家长比例高于农村家庭 , 而以游戏娱乐为主的农村家庭比例高于城市 。 数据分析还显示 , 在家长参与的各类行为上 , 都存在类似的城乡差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