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孝运势不好咋化解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情深,其中之一,人人都知道,并且,都在说道,父母亲去世,三年里没有好事呀 。可是,这是还是科学呢?实在是有必要追根求源 。并且,要树立正确的节哀理念,才是对父母亲最好的怀念 。
非常的民俗
【守孝运势不好咋化解】某一天,随人流和男朋友去郊区踏青,特别富有幽默细胞的男朋友笑道,“哎,昨天分手后,我又想起了一个什么问题来?”

守孝运势不好咋化解

文章插图
“风华正茂的人,这么肯忘事,又卖什么关子吧?”
“不!”
“那就快想快说,是什么好事,把快乐一分为二!”
“您一说好事一词,我想起来了,是
死人的问题!”
“哎呦呦,我的天哪!好事和死人能扯一块去吗?”
“是的,我一定让相背的事,相向而行 。”
“怪论 。”
“怪论是这样的,民俗上说,父母去世后,儿女们三年内没好事,真的是这么回事吗?又为什么呢?”
守孝运势不好咋化解

文章插图
男朋友居然考验了我国学甚优的长项 。这也难怪,我们是谈情说爱的了解阶段嘛 。
“哦,这个课题,堂堂一中文系才子,还不知道吗?”
男朋友自嘲道,“或许,我的大脑暂时没有检测到吧 。”
看《礼记》“三年问”授予的孝敬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勤劳智慧善良的祖先,严格的遵循着父母去世之后的丧礼 。
于是,代代相传,便慢慢的有了父母去世三年内没有好事的定论了 。以至于传着传着,随着丧礼的变淡,就认为是了,就感觉荒唐了 。是呀,父母去世了,怎么可能三年里就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呢?
所以至今,父母亲去世之后,就不免的劝到听到做到,这三年里,咱们一定要注意,别真的有不好的事发生 。
守孝运势不好咋化解

文章插图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要证明这个问题,就要史书《礼记》里边的“三年问”描述的:
凡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蹢躅焉,踟蹰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至死不穷 。将由夫患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从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夫焉能相与群居而不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 。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 。
(出处:《礼记》“三年问”)
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 。
守孝运势不好咋化解

文章插图
咱们用白话文译一下,天地间所有的生物中,凡有血气的动物就有感觉,凡有感觉的动物就没有不爱它的同类的 。就说大的鸟兽吧,如果他失去了同伴,即便是过去了一个月或一个季节,也一定会回来巡视,从自己曾经栖息的地方经过时,就会盘旋鸣号,徘徊良久才肯离去 。小的像燕子、麻雀,失掉同伴也会啾啾片刻才会离去 。有血气的动物,最有感情的当然是人了,人对自己双亲的怀念是终生的 。
守孝运势不好咋化解

文章插图
能按照那些人的做法吗?那些人早上死了父母,晚上便忘得一干二净 。如果对他们放任不管,那岂不是连鸟兽也不如了,这样的人在一起过群居生活怎么能不发生混乱呢?能依从道德修养好的君子们做法吗?三年的期丧,二十五个月就结束了,就像骏马过一条小溪一样快 。如果丧期依照他们的哀思情绪而定,那就杳杳无期了 。所以,先王便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予以折中,制订了一个期限,大家共同遵守,成为制度,到时候就可以除丧了 。
孔子说,孩子生下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孩子为之服丧三年,这也是普天之下通行的丧礼 。
守孝运势不好咋化解

文章插图
《规》怎么要求的
再接着翻开史书《规》,请看,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辩,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 。
这还因为哺乳期是二十七个月,加上十月怀胎,正好是三十七个月 。所以,要守孝三年,有工作的要辞职 。所以,有了名言,自古忠孝难两全 。三年内只许守孝,其它的事免了,那还有什么好事可言 。并且,要经常的哭泣,要在处歇息,睡在草苫上,用土块当枕头,不能吃肉喝酒,只能食稀粥等等哀思表示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