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介绍 唐三彩 原味

唐三彩原味(唐三彩简介)
唐三彩的发现与仿制史晚唐时期,唐三彩已经传到海外,受到日本、朝鲜、中东和近东国家和人民的喜爱和模仿 。一是在日本仿制成功,出现了类似唐三彩的“奈良三彩” 。后来出现了朝鲜模仿的“新罗三色”和西亚模仿的“波斯三色” 。
唐三彩马高76.5厘米,长7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当局开凿陇海铁路 。在北芒山修建时,有大量的俑、马、骆驼等 。都是唐代出土的 。位于洛阳城北的北邙山,是唐代大地主大贵族最集中的墓葬群,墓室密集,以至于当时有“牛卧之地少”的说法 。唐墓中埋藏的金、银、珠宝、青铜漆器等早已被历代盗墓贼洗劫一空空,留下了尸骨无数、东倒西歪的唐三彩无人问津 。也许是因为盗墓贼的挫败感 。几乎所有的唐三彩都被砸得粉碎 。
当铁路工人挖出这些没有胳膊和腿的泥人时,他们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它们被随意丢弃在土堆上,任由风吹日晒 。当地人甚至嗤之以鼻,认为陪葬的东西太重,不吉利 。随着三彩陶器的发掘越来越多,一些头脑聪明的人开始捡一些运到北京的古董店出售,很快就被外国人买走了 。消息传开后,当地人民热切地等待着 。一时间,各种大大小小的唐三彩被运进京,各种唐三彩堆积在古玩店 。
这一情况引起了中国著名金石学家罗振宇先生和王国维先生的注意 。他们查阅史料,赴河南考察,共同发表研究成果 。他们公开指出,北芒山出土的这些彩釉陶器是唐代著名的随葬品,文献中记载频繁 。中国人突然如梦方醒,市面上流传的唐三彩很快就卖了一个空 。由此,北邙山唐代贵族墓葬遭受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盗掘范围最广的毁灭性破坏 。北邙山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盗坑一个接一个 。沉睡了近千年后,唐代的明器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没多久,市场上最好的搭配唐三彩就消失了 。我该怎么办?古董店的老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古董商提供正品唐三彩产品,让人照原样烧掉 。从此,唐三彩漫长、无序、不间断的仿烧历史开始了 。这种情况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
唐三彩猴骑骆驼俑高53厘米,宽72.5厘米,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
清末民初,唐三彩的最大买家是暂时留在北京的西方人 。他们挥霍无度,不遗余力 。许多高大精美的唐三彩名品终于落户欧美博物馆,国外唐三彩的收藏总量远超国内 。
民国时期对唐朝三色的模仿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模仿,也就是老东西照原样做 。如果古董店没有真品的复制品,就不会出售 。当客人看中它们时,老板会雇人复制烧一个,然后告诉客人是“刚出土” 。民国仿唐三彩在造型和色釉上与真品极为相似,一般人很难看出破绽 。
当时,北京著名的古董商岳斌为了牟取暴利,大量制造唐三彩骆驼、马、夫人俑,并认真出售,获利颇丰 。后来他雇人盗走龙门石窟的佛像,转卖到国外,解放后被政府镇压 。在古玩市场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三彩唐代俑最贵,其次是动物、灯台、箱子、盘子、碗等日用器皿 。由于俑数量少,在模仿脸、手等外露部位时容易出错 。动物都是立体雕塑,模仿也很难 。只有盘子、碗等日常用品才是最好的仿制品 。民国的仿制品主要是人和动物 。小盘小碗虽然容易模仿,但是卖不出价钱,所以模仿的东西烧得不多 。简而言之,民国仿制品基本上都有复制品,而且仿制品都很到位,整体数量少 。
唐三彩镇墓高8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
从解放到改革开放,大多数仿制品都是为了恢复传统而制作的,更具艺术性,干净美观,装饰效果强 。从这个角度来看,模仿唐朝三彩的影响一点也不负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优秀传统的恢复和发展 。仿唐三彩曾作为河南等地陶瓷工作者的研究项目上报国家重点项目 。专家技术人员进行了上千次的烧制实践,烧出了辉煌的新唐三彩,为祖国的外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唐代现代三色马
以牟取暴利为目的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大部分都是照着画板烧制,然后用于加工 。也有一些无基础的低档装配式产品 。受收藏潮的影响,一些急于发财的人把目标对准了唐三彩,唐三彩更容易燃烧 。严格来说,唐三彩不属于瓷器 。白粘土作胎,烧成温度低于瓷器(瓷器烧成温度1200 ~ 1400℃,唐三彩烧成温度1000℃,二次施釉后烧成温度仅850 ~ 950℃) 。唐三彩完成的琉璃属于低温釉,类似釉面釉,制作方法非常简单 。对窑的要求没有瓷器严格 。因此,对唐三彩的模仿迅速传播开来,以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地较为集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