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古诗词的十大表示手段(中国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示手段)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重视表示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取既对峙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段,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限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示手段包含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处所点,有的处所染,从而绘出一幅协调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处所侧面渲染 。
这种手段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拟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协调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宗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

中国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文章插图
长亭送别
2、虚实
虚实联合是古诗词主要的艺术手段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示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办法而言,详细为实,简单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动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
虚实联合,可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深沉而充足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创业网骋想象,发明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绪表达得强烈而飘逸 。李商隐的《锦瑟》应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阅历、妄想、挫折等),诗人的情感逼真而又深藏,让后学者发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颖美好 。
3、疏密
诗词的疏密手段,重要是指描述人、事、景、物的密度 。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 。疏者大笔勾画,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
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迈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取疏密联合的手段,构成必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疏而疏阔 。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发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发生了一种弛缓和爽朗感,一紧一缓,能给观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气象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 。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薄暮”,一写环境,一写时光,可谓疏朗简练;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硕;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联合起来描述,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