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琴棋书画” 琴棋书画简介( 四 )


这样 , 即使有成功和失败 , 也有损失和胜利 , 也有组合和分 , 即使有“流年一盘棋” , 即使有“清闲下棋 , 鼻烟落下”的孤独境地 , 也会在过程中滋养心灵 , 保持美感 。
这样 , 即使人们设计的电脑已经超越了顶尖棋手 , 即使象棋作为一种智慧的游戏退出历史 , 它留下的棋艺之美也不会因为退出而失去魅力 。或许 , 也是因为很难推测电脑是带程序运行的 , 而且总是很吸引人 。


书法也是我国的国粹 。
我更愿意把我们平时的“书法”称为“笔墨书写” 。然而 , “书法”的意义应该是书写的合法性和审美性 。似乎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 , 所以 , 姑且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 , 书法就是书法 。
我们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我们应该说的是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 , 但西方绘画不应该有这样的说法 。
中国书法和中国画所用的工具和材料不仅是一样的 , 而且几千年来也没有改变 。
对于我们古人来说 , 笔墨首先是工具性和日常性的 。即使是专职的宫廷画家 , 一生用笔墨写的字也应该比画的多 。工具性日常书写对中国画有其基本影响 , 中国画也是以笔墨为工具的 。用墨水书写、横向点画、干燥和遮光等 。 , 也包括了结字 , 从细节到整体 , 这不仅是同一个起源 , 也是同中国画一样的道理和同样的方式 。
然而 ,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笔墨书写——“书法”是一门与中国画具有相同意义的艺术 。
在我看来 , 艺术的本质意义是“无中生有” 。中国书法是“无中生有” 。
文字可以成为一种国粹 , 其基础在于汉字 。也就是说 , 我们的“书法”离不开文字的内在含义和基本形态 。在写作之前 , 单词的意义和结构已经确定 , 不能改变或替换 。无论牛的书法家如何用笔墨书写“黄河” , 都无法超越“黄河”二字的内在含义——中国大河的称谓 , 也无法彻底颠覆这两个字(词)的基本形态——书法理论称之为“结字” 。也就是说 , 以笔墨书写的“黄河” , 基于表意表现和造型理论 , 作为书法作品 , 无法实质性超越印刷的“黄河” 。书法家不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 再造一个“形” , 这就是印刷的“黄河”的代名词 。如果有本质上的超越 , 写作的基本意义和价值就会丧失 , 就不叫“书法” 。所谓用笔墨写字出丑的书法家就是出丑 。正是因为对“书法”的误解 , 他们才认为自己可以“违法出丑” 。“四大家”之一的“书” , 可能太急于成为“书法家” , 如果是作怪的行为 , 就会化雅为丑 。他们虽然没有脱离笔墨书写 , 却粗暴地摆脱了书写规则和审美 。
画家可以画出无数形状完全不同的黄河 , 不会被欣赏者误解 。
画家可以“照猫画虎” , 写作不行 。猫画的老虎可能是一幅好画 , 而字少字多的画可能变成另一个字 , 一个错别字 , 甚至一个字都没有 。
画家能完美地模仿一只鸟 。鸟也可以转化 , 甚至从具象鸟变成抽象鸟而面目全非 , 但标题可以是“鸟” 。
写作不可能有这样的变异 , 即使你疯了 , 也不可能疯到不做“鸟” 。如果你坚持难以辨认 , 那不是书写 , 而是书写线条 。远离写作 , 亲近绘画 。
但是-这里肯定还有一个 。但是 , 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 , 但并不影响“书法”的审美价值 , 也无意褒贬中国画 。
其实 , 仅仅因为画画是无中生有 , 就很容易成为江湖骗子 。真假、高低、难辨 。作为一门艺术 , 笔墨有章可循 , 有章可循 。一幅“书法”作品是否是杰作 , 没有审美价值 , 比绘画更容易辨认 。但这正是中国文字艺术能够保持自身严肃性和高尚品格的重要原因 。经过三年的写作和绘画 , 画一幅看得见的画容易 , 写一个看得见的字难 。这或许是“书”比“画”更庄重的证据 。
其实就我而言 , 比起中国画 , 我更喜欢欣赏我们的笔墨 。一句好话 , 哪怕是一张拓片 , 都裱起来挂在墙上 , 百读不厌 。笔墨意趣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 。而一幅画 , 即使是好的 , 也因为审美疲劳而懒得看 。当然 , 这只是我个人的体会 , 我并不认为笔墨书写比中国水墨画更有审美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