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 两河文明是哪两河流域

【中华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 两河文明是哪两河流域】两河文明是哪两河流域,中华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 。小编来告诉你更多相关信息 。
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城邦文明 , 其发现和认定 , 是考古学发出“如何认定文明”这一世纪之问的肇始 , 也是西方学者辨识文明、归纳文明要素的重要基点 。
19世纪中叶 , 被誉为“亚述学之父”的英国学者罗林森成功释读贝希斯敦铭文 , 人们意识到两河流域存在比古巴比伦更早的文明 。1877年 , 两河流域南部的泰罗赫遗址出土拉伽什第七任长官古迪亚带铭文的雕像和泥板文书 , 确认这就是《圣经》中记载的苏美尔城拉伽什 , 揭开了苏美尔文明研究的序幕 。1931年 , 学界建立“欧贝德时期—乌鲁克时期—捷姆德特·那瑟尔时期”的前王朝序列 。同年 , 乌鲁克遗址埃安娜神庙出土大量原始楔文泥板 , 为苏美尔文明的诞生提供了确证 。

中华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 两河文明是哪两河流域

文章插图
中华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 两河文明是哪两河流域

文章插图
1946年 , 根据泥板文书记载的创世神话 , 考古学家找到并发掘了两河流域南部最古老的城市埃利都古城 。古城位于土丘之上 , 面积约31万平方米 。在欧贝德时期的遗存中发现了连续建造、位置固定不变的宗教建筑 。最早的祭室是长约3米的方形泥砖建筑 , 内有低矮供桌 , 外有灶坑火化供物 。之后祭室面积扩大 , 出现壁龛和祭坛 。祭坛与供桌相对 , 是苏美尔神庙的典型布局 。后来宗教建筑分化出中殿和侧厅 , 祭室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神庙 。中殿祭祀神灵 , 侧厅焚化祭品、放置供物并供祭司们居住 。随着神庙面积的扩大(250多平方米) , 形成标准的三分式布局 。侧厅功能不变;中殿内神坛两侧墙上凸出的墙垛 , 与神坛构成类似舞台的神圣空间;神庙整体建于高台之上 , 台上有坡道连接地面 。高耸台基之上的三分式神庙正是两河流域最具特色的仪式圣殿——塔庙的雏形 。居住在神庙侧厅内的专职祭司逐渐成为等级社会中新的阶层 。
随着一系列重要考古遗址的发现 , 两河流域文明起源的研究也进入高潮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在《远古东方的新启示》(1934年)中 , 最早对埃及、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文明的考古材料进行全面概括 , 提出“文明的开始是出现了使用文字、居住密集且拥有复杂机构的城市” 。由于两河流域南部在早王朝时期才引入冶金术 , 所以冶金术未被列入文明要素 。在随后的《人类创造了自身》(1936年)和《历史发生了什么》(1942年)中 , 他列举了早期近东文明的14个表现 , 并提出三个共同特征:足够的剩余产品以满足新的经济阶层;复杂的生业模式;使用灌溉等技术对土地的集约化开发 。1950年 , 在《城市革命》一文中 , 柴尔德从当时最新的考古资料出发 , 提出城市区别于村落的十个标准 , 并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人口规模、密度远超村落 , 出现专职的非农人口;通过神庙或国王集中剩余产品 , 建造大型纪念性仪式中心 , 供养祭司、精英、官僚阶层及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者等非农人口 , 进口外地原料用于生产或仪式活动 , 出现规律的长距离贸易等;发明记录系统和书写文字等 。
1958年 ,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院举办关于近东地区文明起源的研讨会 ,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曾撰写专著厘清“文化”含义的克拉克洪教授指出 , 文明社会只要包含以下三条中的两条即可:超过5000人的城市;书写文字;纪念性的仪式中心 。但很多学者更关注文明社会的实质 , 而非“要素”式的外在表现 。
与会学者中 , 唯一在两河流域南部开展工作的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院的考古学家亚当斯列举了文明社会的三个特征:阶级分化 , 导致主要生产资源的控制权和所有权高度分化;地缘组织国家形成 , 政治、宗教的等级制度在行政管理中互为补充;复杂的劳动分工 , 除大量初级农业生产者 , 存在全职的手工业者、仆役、士兵、官员等 。亚当斯的观点指导了其此后在两河流域的考古工作 , 也成为长期引领两河流域国家及文明化进程研究的基本观点 。在《乌鲁克农村》(1972年)一书中 , 亚当斯按照遗址面积将乌鲁克时期遗址分为乡、镇、城、都市四个等级 , 提出两河流域南部的“城市革命”经历了人口增多和人口集中两个发展阶段 , 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 , 血缘村落解体 , 地缘城镇建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