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节气的习俗及气候特点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寒节气的习俗及气候特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
小寒节气的习俗
腊八粥
腊八一般都在小寒到大寒之间,到了小寒,就意味着快要过年了 。腊八这天,南北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佛寺 。有一次,释A牟尼修行中饥饿难熬昏倒在地,得到好心的牧羊女施予他加了野果的糯米粥,才得以活命,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日,佛家便在这一天熬粥供佛,这一天熬的粥叫做腊八粥,“腊八”也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传到民间后,流传至今 。腊八粥的食材有很多,北方的腊八粥有黄米、红米、白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枣泥等,和水煮,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红糖、白糖、葡萄干点缀 。南方的腊八粥还会加入莲子和桂圆,北方煮粥并不加入 。
南京吃菜饭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 。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 。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

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 。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
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
【小寒节气的习俗及气候特点】天津吃黄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旧时天津地区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 。黄芽菜是天津特产,它是用白菜芽制作而成 。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6厘米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 。那时候条件有限,所以人们会想出一些方法来弥补冬日蔬菜的K乏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菜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要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
探梅
此时腊梅已开,红梅含苞待放,挑选有梅花的绝佳风景地,细细赏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会为之清爽振奋 。

冰戏
我国北方各省,人冬之后天寒地诉,冰期十分长久,动辄从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 。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 。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 。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 。《宋史》有:“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 。”《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 。”《倚晴阁杂抄》中关于北平旧时风俗,写有:“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 。”
腊祭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 。腊的木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 。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 。“腊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 。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 。三是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己息,借此游乐一番 。
补膏方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季万物敛藏,养生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滋补内脏 。膏方不仅能够预防和治疗疾病,还具有滋补身体,强壮体质的作用,在冬日里受到民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