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历史简介由来 青岛历史简介

新石器时代,青岛是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
商周时期,青岛是中国海盐的发祥地,位列中国“四大古盐区”和“五大古港” 。
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建立了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遗址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巡天下,三登琅琊(青岛黄岛区境内) 。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一次涉洋远航——徐福东渡朝鲜、日本,就是从琅琊起航的 。
汉武帝少年时代在不其(城阳区境内)做过胶东王,是中国有记载的到青岛地域巡游次数最多的皇帝 。
唐宋时期,青岛作为衔接南北航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 。宋时专门在板桥镇(胶州市境内)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
元朝,为方便海运漕粮,开凿了中国唯一的海运河——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 。
明清时期,青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属山东莱州府境内 。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 。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 。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
1949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 。
扩展资料:
青岛地质特征
【青岛历史简介由来 青岛历史简介】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 。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青岛市出露十分广泛 。
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 。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 。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 。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
地形地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 。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下同)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
青岛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 。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青岛市大体有3个山系 。
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 。从崂顶向西、北绵延至青岛市区 。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 。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橛山(海拔595.1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
市区的山岭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岛山(海拔128.5米)、北岭山(海拔116.4米)、嘉定山(海拔112米)、信号山(海拔99米)、伏龙山(海拔86米)、贮水山(海拔80.6米)等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岛
青岛简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青岛简介 百度百科、青岛简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