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人物简介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人物简介

文章插图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1.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 。其实 , 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 “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 。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 。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 , 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 , 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 , 她就“步步留心 , 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 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 , 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 , 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 。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 , 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 , 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 。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 , 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
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 。”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 。”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 。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
“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 , 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 。林黛玉知道后 , 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 。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 。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 , 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 , 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 , 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 。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 。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 , 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害得宝玉一时解不下来 , 就问:“什么‘暖香’?”她却笑道:“蠢才 , 蠢才,你有玉 , 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后来还是宝玉解得围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冷香”的就是薛宝钗一人,而林黛玉说的那个“人家”当然就是指宝钗了 。从这里林黛玉已表现出心思细密 , 敏感异常 。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一思量就可以知道,其实这也正反映了林黛玉那种强烈的自尊心 。她生怕自己的知已恋人被人抢走,那样对她就太不公平了 。
史湘云就当面对林黛玉说:“你敢挑宝姐姐的不是 , 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林黛玉听了当时就“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她,我哪里敢挑他呢 。”后来还是众人劝解开来,从这里我们难道能说林黛玉“小性儿”吗?她为什么“冷笑”?这我想大家都知道 , 在《红楼梦》中,宝黛钗的关系是最敏感尖锐的话题,而史湘云却有意把林黛玉说得不如宝钗,这怎能不伤她的心呢?她那根自尊心的弦就不由得会激烈地颤动起来了 。
2.人们在注意到林黛玉的“小性儿”的同时,又往往会被林黛玉的善良、纯洁、率直、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等所感动 。这才是林黛玉性格的真正面目 。
林黛玉因听宝玉对茶赏赞不绝,就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当时妙玉就当着宝玉宝钗两人之面说林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绾纬缘?。”可林黛玉却“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毫不介意 。第二十二回,宝玉一时“感忿”写了一个字帖儿,林黛玉看了“不觉可叹可笑”,还把它带回去与湘云同看 。此中并不因湘云刚不久曾当众说她像台上的某个戏子引起与宝玉的一场大风波而记恨湘云 , 可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 。但被人视之为“小性儿”的心胸狭隘的林黛玉却能做到,足见其气量宽宏了吧!林黛玉不仅在十二钗面前表现得很宽容,就是在丫环面前也不例外,林黛玉与宝玉交往过程中 , 经常闹别扭,这是大家所熟悉的 , 丫环紫娟就曾为此事当面批评林黛玉:“宝玉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 。”当然此类事情中,紫娟有许多是不明就里的,但林黛玉却一声也不责怪她 。在这些方面,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林黛玉,不是表现得非常豁达和宽容吗?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林黛玉当面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 , 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当宝钗提出给她送燕窝时,林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 。”别人不知,还以为林黛玉真是个多心的人 。其实,林黛玉怀疑宝钗是有原因的 , 从滴翠亭宝钗扑蝶时偷听了丫环说话而后又使金蝉脱壳计嫁嫌于林黛玉这事就可知宝钗的为人的确奸诈,林黛玉对她怀有戒心是很自然的 。而当林黛玉处在孤苦、愁闷的心境下,宝钗给她捎来一点燕窝并与她说了几句悄悄话之后,就把心都全盘掏出来给宝钗,把内心的秘密都说了给宝钗 。“若不是从前日看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钗黛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在林黛玉的率直的坦白、纯洁的心灵面前得到了些许缓和 。当然这正中了宝钗设的奸计 , 但至少在外人看来,包括林黛玉都认为,自己与宝钗关系好了 。这从后面宝玉问林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林黛玉笑道: “谁知她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可看出,在这里,林黛玉仅凭几件小事就相信了宝钗 , 不仅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还把自己过去对她不尊敬的看法也直率地告诉了对方 。并不是她幼稚无知,而正是反映了她朴实纯洁而又直率的美德 。
不少读者认为 , 林黛玉总爱和宝玉闹别扭,哭哭啼啼 。其实,这些现象都发生在宝黛爱情的最初阶段 。当宝黛爱情进入到一种默契阶段后 , 林黛玉对宝玉表现出来的都是无比的温柔体贴、细致周到的关心 。当一个刮风下雨的夜晚 , 宝玉来探黛玉因“夜深了”要离开潇湘馆时,林黛玉问:“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 , 可有人跟着没有?”又嫌他的灯不亮 , 把自己最好的一个给他,并指出他重物不重人,变出“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又教他如何打灯笼、路上如何走等等 。是何等的温柔体贴呀!
林黛玉人物简介
中文名:林黛玉
别名:潇湘妃子
籍贯:从天上来到人间
性别:女
国籍:中国
职业:小说人物
代表作品:《葬花吟》
老 师:贾雨村
信 仰:佛教
出生日期:农历二月十二
出生地:苏州
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一 。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棵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取水灌溉,得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 。神瑛凡心偶炽下界 , 她也决定陪其到人间,以一世的眼泪还他灌溉之恩 。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 , 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 , 贾府通称林姑娘 。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因母亲早亡,寄住在贾府 。后父亲病故,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元春省亲后,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 。宝黛爱情建立在共同的叛逆精神基础上,二人不仅在生活中相互关心体贴,而且在情感上亲密无间,在思想上水乳交融,真心相爱,纯洁无瑕 。但是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宝黛爱情历尽风刀霜剑,最后以黛死钗嫁的结局收场 。
结局推论
《黛玉一生为还泪而来》
刘心武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 。宝玉本是天上赤霞宫的神英侍者 , 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 。“只因西方灵河岸边 。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 , 又加雨露滋润 。脱却草胎本质 。修成个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 , 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 。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 。” 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 , 要用一生的眼泪 , 还神瑛侍者化做的贾宝玉的灌溉之恩 。
泪还完了,她就会主动回到天上 。”刘心武认为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 。
证据1:中秋节黛玉和妙玉湖畔联
—出处:第七十六回
刘心武说,两人联来联去,联出两句惊心动魄的来 。妙玉说:寒塘渡鹤影 。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 。(通行版本中为诗魂,古本中为花魂) “花魂并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林黛玉的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就很多 。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 。” 刘心武解释,“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凄清的中秋夜 , 湖面上倒映着中秋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 。这句联诗,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 。
证据2: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
—出处:第三十七回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刘心武说,指的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 。两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 。“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 , 死于江湖之间 。”刘心武说,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 。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
证据3:宝玉祭奠金钏黛玉说谶语
—出处:第四十四回
刘心武提到 , 凤姐过着生日,贾宝玉却突然偷偷跑到庵里的水井边 , 因为这天也是金钏的生日,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跳井身亡 。
别人都不在意,唯有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 。她说:“天下水总归一源 , 从咱们荣国府、大观园都可以接一碗水,对着那碗水去表达哀悼不就齐了吗?你非要专门跑出去 。”
刘心武认为 , 黛玉说这样的话,是个谶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 。“如果曹雪芹写得到黛玉之死 , 很可能会有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对着碗中水祭奠她的情节 。”
证据4:元妃省亲点戏《闹殇》唱词
—出处:第十八回
“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牡丹亭》的《闹殇》一折很有门道 。”刘心武说 , 因为脂砚斋在这里批语:伏黛玉之死 。“人到中秋不自由 , 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刘心武指出,这句唱词正中“冷月葬花魂”的意境,而“玉芙蓉”,这里指水生的荷花,影射黛玉死于水域 。刘心武指出 , “曹雪芹亲密合作者”脂砚斋的批语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明确表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 。刘心武猜测,如果是曹雪芹写黛玉之死,会把这一段描写得非常优美 。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中,借仙遁复归天界 。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 , 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
上面这些都是刘心武先生的一家之言,对此,绝大多数的红学专家是持有待商榷和否定的态度的 。对此,这里仅列出一家之言 , 希望读者可以进行比较和甄别 。不要因为某家学说而照成先入为主的概念 。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 。同样,尽信人言,也容易迷失方向 。
其它说法:在高鹗续书中 , 林黛玉因宝玉和宝钗成婚气郁而死,据说这一结局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
据周汝昌考证,黛玉应该是被赵姨娘和贾环等人诽谤致死 。
林黛玉应该是病逝,这是因为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林黛玉生?。?为她的不幸泪尽而逝的结局做铺垫,如果是意外遇害,贾宝玉也不会和薛宝钗成亲,也不会有齐眉举案意难平的悲剧婚姻 。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点戏一处,第四出为《离魂》,庚辰本脂评双行夹批写道:“《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所点之戏剧伏四事 , 乃通部书之大关节、大过节 。”因此亦证明黛玉病逝 。从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和好的情况看,甚至不排除林黛玉在病逝前劝说宝玉与薛宝钗成亲 。我们都知道宝黛之间的感情,只有林黛玉还有可能让宝玉改变观点 , 支配他的思想 。
性格剖析
黛玉为何而哭泣
作家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还泪说” 。怎样解释这个还泪说的现实基因 ?《礼记·檀弓》曰:“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 。”畏而哭之极为常见,为智能低下之哭泣 。爱而哭之则是艺术天才冶炼之洪炉,熔铸建构出无数精妙的文学巨著和感人至深的典型人物 。“创作总根于爱”(鲁迅),林黛玉就是“爱而哭之”的光辉典范 。小说写她自进贾府之后,就和宝玉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亲密无间 , “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自此,生活的平静打破了,心灵的爱河之水翻起波澜,性格也迅速嬗变 。廿三回写她与宝玉一起阅读《西厢记》,“ 但觉词句惊人 , 余香满口”,及至听到《牡丹亭》的动人词曲,并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时,更是“心痛神驰 , 眼中落泪” 。
这表明,外界情事的触发,正在这个早慧而又早熟的少女的心弦上跳动着人生的旋律和爱的颤音,使她由青春的觉醒已进入对人生价值和爱情归宿的思考,这思考显然是痛苦的 。等级森严的贾府 , 寄人篱下的处境,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代表着宗法思想、家族势利和神的意志的“金玉相对”之说 , 象一座座无形的高山横亘在爱之路上,使她很快意识到环境和自身、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意识到爱的历程的艰难与渺茫 , 是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悲哀 。因此 , 就在这位痴情而又敏感的少女的心理感应上,处处形成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触发点,每次触发都会引起她对现实和自身的省视 , 引起感情层次的迭加和心理机制的变化,这种触发和变化一次比一次激涨,哭泣也一次比一次悲怆 。“志撼恨而不逞兮 , 抒中情而属诗”,于是才哭泣吟唱出那些血泪交进的《葬花吟》、《柳絮词》、《风雨词》和《拂琴曲》等等哭泣之作 。“ 花谢花飞花满天 , 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正是由爱的觉醒而启发了她的人生忧患意识 , 一种敏锐的失落感袭上心头 。
黛玉的缺点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黛玉这样一位高洁袅娜的少女也不例外 。她太清高了,本不应该存在于那个污浊的世界上 。她和宝玉的爱太过于柏拉图,而且她对于周围的事物也是完全理想化的 。她没有理解这个世界,也没有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 。所以,我觉得她和周围总是有一层隔阂 。正因为如此,她才不能用心地体谅别人,虽然她是善良的 。她的思想行为都远远高出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但她的理想与世人不同 , 又太爱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太爱保持高洁的品质,不用心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从那些丫鬟老婆们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所以难免落得悲惨的结局 。
形象剖析
捧心西子病态美
林黛玉在通篇《红楼梦》中 , 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 。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 。我们可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 , 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 , 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 , 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 。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丽灵幻”的美丽形象 。
黛玉初进贾府 , 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 , 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 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 ,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 。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艳”黛玉已跃然纸上 。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 。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
以自尊掩饰自卑
在这里 , “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 , 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 。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 。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
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 。” “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 。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 伤害着别人 。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 。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 。不过 , 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 , 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贾宝玉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 。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玩,设若我回了口 , 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 。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 , 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 , 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 , 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 。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 。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 。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她比作戏子 。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 , 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 。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 。与贾府门第差异 , 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 , 是为了用自尊掩饰她内心的自卑 。
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唯一的知己是贾宝玉 。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人物简介】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 。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 。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 , 因为她很自尊自重 。这时的贾宝玉,对纯真圣洁的少女有一种泛爱 , 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
林黛玉的悲剧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 , 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 。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 。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 。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
事实是确实有一团不祥的乌云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 , 而乌云的制造者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和其儿媳王夫人 。如宝玉的亲信,王夫人就选中了袭人,袭人只是准备作为通房丫头给宝玉的,对宝玉妻妾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 。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 。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 。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 。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
人物特点
性格特点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 。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 , 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 , 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 , 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 。
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 。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 , 伤也深 。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
总括
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女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
黛玉天生丽质 , 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她有着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 。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 , 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
林黛玉是曹雪芹包含着血与泪精心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之一,也是一个具有一定叛逆思想的典型 。她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的书香门第,但父母双亡 , 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敏感的少女,她既不想改变自己的孤傲自许 , 又要时常提防别人对她的敌视,她永远也无法摆脱寄人篱下的阴影,大观园的热闹喧哗都会激起她的伤感情绪 。所以多愁善感是她的性格 , 眼泪成了她的知己,与宝玉的两小无猜,性格爱好相投,所以发展为生死相连的情人,只有与宝玉结合 , 才能改变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才能幸福 , 但由于她自身存在的封建观念,封建家庭的压力,担心人言可畏,她不敢公开袒露对宝玉的感情,又不敢接受宝玉对她的表白,当然,这两个叛逆者的爱情不会得到两个封建家族的赞同 。
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
这一首即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 。
“可叹停机德”一句是说薛宝钗 。意思是薛宝钗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 , 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 。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 , 规劝他继续求学 , 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一句是说林黛玉 。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咏絮才”,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 。有一次,天下大雪 , 谢道韫的叔父谢安 , 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兄子胡儿”)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的比喻更形象、贴切,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言语》) 。
“玉带林中挂”和“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说林黛玉 。玉带林倒读即林黛玉 。林黛玉才华出众、性格温柔、相貌美丽,可以比喻为古代富贵公子围在腰间的华丽的玉带 。“树”在古代就经常被用来代指政治派系,“植树”就是培植自己的政治派系意思,“丛林”就是所有地方实力派的总称,“两株枯木”指两支即将消亡的政治派系,一支是以贾母为核心的与皇室真正亲近的政治派系,一支是以王熙凤为代表的以佛教为主要纽带的与皇室打擂台的政治派系 。由于身世原因,林黛玉在两个政治派系之间无依无靠 。成了悬在枯木上的玉带 。
“金簪雪里埋”和“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是说薛宝钗 。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 。金簪比喻薛宝钗 。在儒家文化里,贤妻良母的品德就像是光耀头面的首饰 。薛宝钗一方面具有这样的品德,另一方面她的身份却属于营造风刀霜剑政治气候的政治派系中的一支,注定不能让她的优良品德得以闪耀光芒,只能让金簪埋在雪堆里 。
花签上的谶语“莫怨东风当自嗟”是《红楼梦》第63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林黛玉掣的花签上的诗句,这一句出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原文是: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 , 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 , 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 , 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
“汉计诚已拙”又作“汉计城已拙”,“明妃去时泪”又作“明妃去是泪” 。
身世之谜
林黛玉祖籍姑苏,生于扬州 , 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在林黛玉去荣国府前一年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也算是开国元勋之后,到林如海的时候,业经五世 。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时隆恩盛德,远迈前代 , 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 , 又袭了一代;至如海 , 便从科第出身 。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是一个世代尊奉儒家文化的家族 。林如海四十岁时,林黛玉五岁 , 本来还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但已经于林黛玉4岁时死了,所以只剩黛玉一个 。林黛玉母亲是贾母最小的女儿贾敏,在林黛玉六岁时死去 。
黛玉小时候就聪明清秀以及怯弱多病,小时候就与僧道有一些渊源,三岁时 , 曾有一个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在警幻仙姑的册子里也有备案,贾雨村也是从庙里出身 , 但菩萨并不怎么保佑她,年纪轻轻就夭折了 。
黛玉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第六十二回写到 , 探春和袭人谈论起每个月里的生日,袭人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 。”因为当时中国只使用农历,所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