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系的运营框架 什么是用户体系

编辑导读:用户运营是指运营所能触达的用户 , 实现运营目标 。 用户体系更多是内部运营人员为精细化运营而搭建的用户模型 , 会员是其中的一个圈层 。 本文作者围绕如何建立用户和会员体系的运营架构展开三方面的分析 , 希望对你有帮助 。

用户体系的运营框架 什么是用户体系

文章插图
本文的目的 , 是为了给大家建立用户运营的基本认知和思路 。 关于详尽的实操与细节内容 , 其实各类网站的专项分析都比较多 , 后续可能也会分享我的个人思考和经验 。
用户运营 , 即运营所能触达的用户 , 实现运营目标 。
最开始广泛成熟应用在互联网产品 , 逐渐衍生至互联网+产品 , 零售、服装、商超、购物中心等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浪潮中也逐渐把用户运营纳入运营指南针 。
一、能触达的用户是谁 , 建立获客的天花板认知这里需要知道两个点:
1. 目标用户是谁 , 俗称:用户标签未开始运营的产品 , 在产品策划阶段运营者即需要对目标用户有标签预判;已运营或成熟的产品 , 通过用户主动填写/授权或第三方开放标签库进行撞库匹配等手段 , 都可以了解用户的标签 。 标签大约可以分成下方四类:
  • 基础标签:性别、年纪、地区、设备信息等基础属性
  • 行为标签:泛指和该产品的交互行为 , 互动行为(转发、点赞、评论等)、浏览行为(停留时长、搜索、滑动)、使用习惯(支付方式、使用时间、使用时长)
  • 结果标签:泛指结果偏好 , 内容偏好、明星偏好、留存情况、复购情况等
  • 预测标签:泛指通过上述标签的推测用户走向 , 应用于智能化运营机制 , 用户状态(低频-促活机制、流失-召回机制等)、用户偏好(根据内容策略推荐)、需求挖掘(大家都喜欢 , 看过还看了)
2. 用户规模上限 , 俗称:天花板基础计算逻辑 , 产品用户使用数=泛目标人群数*渗透率*使用率(渗透率及使用率则需要根据用户标签预估) , 如app的使用人数最大值=(中国网民*手机上网普及率*互联网渗透率)*APP最大使用率
按 CNNIC 统计 , 中国网民里手机上网普及率达97.5% , 目前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率达97.5%(参考: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7-总论) 。 按国家人口规划 , 2030 年 , 中国人口规划达到峰值 14.5亿 。 假设2030年后 , 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 手机网民年度使用数=14.5*97.5*97.5% = 13.78亿
获客天花板也取决于产品的用户偏好属性是否显著 , 如果有明确的用户偏好 , 也会较高的影响获客上限 。

用户体系的运营框架 什么是用户体系

文章插图
同时 , 线上产品 , 能覆盖的人群相对线下产品会更加广泛 , 线下产品 , 对于用户注意力的抓取和覆盖的用户层次也会更加广泛 。
二、建立用户体系 , 高效地管理用户1. 用户体系理解何为用户体系 , 即为了更高效地对用户进行精准化管理和营销 , 在内部运营体系内有意识地将用户分群 。 他是运营者为了精细化运营用户而建立的内部使用的用户评估机制 , 用户不会有明确感知 , 换言之 , 用户所能明确感知等级制度或权益制度实则是会员体系(用户成长体系) , 这属于对外的圈层划分 。
2. 用户体系价值根据前面的概念解释 , 用户体系的本质是为了激励 。 比如电商公司 , 激励用户更高单价、更高频率的消费 , 内容公司 , 激励用户更长时间、更高频次的去视/听内容 , 社区公司 , 激励用户浏览更多内容、花更长时间社区互动等等 。
  • 激励高价值用户持续贡献高价值;
  • 激励次高价值用户更多贡献高价值;
  • 刺激低价值用户逐渐贡献高价值;
  • 清洗无价值用户 , 减少运营成本或更换策略;
3. 用户体系的搭建和应用上述是用户体系建立的基本目的 , 接下来分享最常用且最实用的用户体系模型 , 基于用户价值划分2个方向:
1)用户生命周期模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