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文案好坏,决定你的广告费书否替你赚钱

懂得文案好坏 , 决定你的广告费是替你赚钱还是赔钱 。 所以 , 不论是文案还是广告主 , 懂得如何判断文案好坏 , 都至关重要 。
新同事入职培训时 , 我曾说过 , 如果你能写好广播文案 , 今后就能应对所有形式的营销文案 。
为什么?因为一段营销文案 , 真正在市场生效是在于消费群体互相参考意见时的口耳相传 。
换苹果手机前 , 你会咨询周边的同学或同事;买奔驰还是买宝马 , 你会咨询已买或未买的朋友 , 而这时候他们的回答 , 才是真正有效的营销文案 , 也是所有营销文案创作前 , 要重点寻找的地方 。
现实中口耳相传 , 是营销文案的终极目标 。 即便你在网上咨询 , 也无非是内容提供方把这种“口耳相传”转换成了“图文”或“视频” 。
从这个角度看 , “口耳相传”的文案是基本功 , “图文”“视频”是因传播载体升级而生 , 由“口耳相传”演变而来 。
虽然广播文案的载体有限制 , 却能帮你拨云见日 , 用声音直达“口耳相传”的目的 。 所以 , 练好广播文案这个基本功 , 不管以后做海报文案、视频文案还是新生传播载体文案 , 你都能驾驭得当 。

懂得文案好坏,决定你的广告费书否替你赚钱

文章插图

但现实中 , 由于缺乏调查数据 , 也为提高效率 , 我们往往需要找到消费者代表 , 也就是我们的客户 , 以他们的诉求为文案的出发点 。 毕竟他们与消费者关系更近 , 更了解对方 。
同样对于广告主 , 懂得文案好坏 , 决定你的广告费是替你赚钱还是赔钱 。 所以 , 不论是文案还是广告主 , 懂得如何判断文案好坏 , 都至关重要 。
如何客观判断 , 有什么标准吗?
文案本身有很大的主观性 , 感性因素不少 , 完全用客观的标准判断会有失偏颇 , 所以最好的判断标准是主、客观双管齐下 。
主观方面 , 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 即:文案是否有代入感 。
几乎所有的营销文案 , 传播中首要解决的就是代入感 。 当你念完一段文案 , 感觉置身其中 , 或很有画面感时 , 一般而言 , 这种文案已成功一半 。
以福状元的广告为例:
女:老公 , 人家不想做饭 。
男:老婆不做饭 , 就去福状元 。
女:专业做粥12年 , 40多家直营店 , 喝粥就到福状元“老婆不做饭 , 就去福状元” 。 (另一版本是老公不做饭)
“老婆/老公不想做饭” , 不知在城市年轻夫妻的餐桌前上演多少回 。
下班路上 , 你还在想着回家谁做饭谁洗碗的争执时 , 听到这句话的你突然就开窍了 , 原来有这么简单的解决方法 。
“老婆/老公不做饭”→“就去福状元” , 可以抽象为一个公式=出现问题→解决行为 。 好的的文案
这几乎是个万能公式 , 按照这个公式写出的文案 , 能让你更容易抓住重点 , 所塑造的场景 , 至少在理论上存在 。
福状元的文案场景不仅真实存在 , 而且还成为消费行为的触发按钮 。 只要“老婆不做饭”发生 , 便会触发“就去福状元”的行为按钮 , 这是难得的好文案 。
从主观方面判断 , 感觉很有场景代入感 , 但实际是否有效呢?会不会过于主观?
这时候就需要客观的标准来判断 , 即:文案是否聚焦某个群体 。
一个产品想打入市场 , 描写它的文案再优美 , 词组再有灵性 , 但如果没有诉说对象 , 就是无效营销 。 当你读到一段文案 , 很清晰的知道 , 谁要使用 , 解决了谁的需求时 , 基本可以确定文案没有跑题 。
纯粹从福状元的文案来看 , 我们大概就能知道福状元的定位:满足城市家庭无暇做饭时的用餐需求 。
聚焦人群一目了然:无暇做饭时的家庭 。
但对于广播文案 , 这还远远不够 , 因为我们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口耳相传”的目的 , 有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
让文案插上翅膀 , 在市场发挥杠杆效应 , 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元素 , 即:文案要有明显的关键语 。
懂得文案好坏,决定你的广告费书否替你赚钱

文章插图

一段文案的所有文字 , 都是为了服务关键语而存在 。
福状元的关键语是“老婆不做饭 , 就去福状元” , 末尾还强调了一遍 。 脑白金就厉害了 , 全篇都是关键语“今年过节不收礼 , 收礼只收脑白金” 。 这些关键语 , 就是本文开头 , 你咨询别人时的回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