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哉虫 怪哉虫事件


怪哉虫 怪哉虫事件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龙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怪哉虫事件,怪哉虫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汉武帝幸甘泉,驰道有虫覆地 , 赤如生肝 。
2、问东方朔,朔曰:“秦狱地冤气也 。
3、臣闻酒能消愁 。
4、”以酒浇之,果销矣 。
5、(《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5.《广五行记》曰:汉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目鼻尽具 。
6、观者莫识,帝使东方朔视之 , 对曰:“此秦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死,咸仰首叹曰怪哉,故明逯哉 。
7、此必秦之狱处 。
8、”朔又曰:“凡忧者得酒而解 , 以酒沃之当消 。
9、”於是取虫致酒中,须臾糜散 。
10、(《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四·虫豸部一)其中,第一种本《小说》 , 字词差异不大 。
11、第二、三种皆本《东方朔别传》,彼此却有些差异:前者说“有虫覆地”,后者不提“覆地”二字;前者说“夫愁者”,后者说“夫积忧者” 。
12、第四种所本的《郡国志》,大概是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郡国志》 。
13、如此,是书对“怪哉”的记载要比《异苑》早多了 。
14、第五种所本的《广五行记》,不知何人所撰,文字比以上各种都要文一些 。
15、《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二十有一篇《异疾绛州僧》,亦引自是书,全文如下:永徽中,绛州有一僧病噎,都不下食 。
16、如此数年,临命终,告其弟子云:“吾气绝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欲知其根本 。
17、”言终而卒 。
18、弟子依其言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 。
19、弟子致钵中,跳跃不止 。
20、戏以诸味致钵中,虽不见食,须臾,悉化成水 。
21、又以诸毒药内之,皆随销化 。
22、时夏中蓝熟,寺众于水次作靛,有一僧往,因以少靛致钵中 , 此虫恇惧,绕钵驰走 , 须臾化成水 。
23、世传以靛水疗噎疾 。
24、永徽乃唐高宗李治年号(永徽元年为650年),此书又被《广记》征引,必为唐人作品 。
25、从这篇《异疾绛州僧》看,文笔同样不畅 。
26、绛州僧胸中物惟靛可化的情节,与酒消怪哉的情节类似,说不定该书专收药水治病之事呢 。
27、现在,就以最早的《郡国志》为本,看“怪哉”故事后来是怎么变化的:《郡国志》曰:雍州咸阳县北十五里长平坂,汉武帝幸甘泉,驰道有虫覆地,赤如生肝 。
28、问东方朔,朔曰:“秦狱地冤气也 。
29、臣闻酒能消愁 。
30、”以酒浇之,果销矣 。
31、(《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从这里,居然看不到“怪哉”的名字 , 自然也没有仰首叹怪哉的描写,讽刺艺术效果大打折扣,也不知原文是否真就没有 。
32、“长平坂”,在《殷芸小说》、《广五行记》中都找不到;“虫覆地,赤如生肝”的细节,则被《殷芸小说》、《广五行记》简化或改写:《殷芸小说》仅说“有虫,赤色” , 更加晚出的《广五行记》说“有虫,赤色头” , 认为“怪哉”只有头部才是红色的,“赤如生肝”这样的话 , 自是不能提起——可见,到了唐朝 , 这条小虫便褪色了 。
33、“覆地”、“赤如生肝”的细节,还有“长平坂”,在《太平御览》卷五十三所引《东方朔别传》中却一应俱全 。
34、据此,《东方朔别传》的大致创作时间至少可以猜出来了:必在南梁之后:因为是书中的“怪哉”故事属“集成本” 。
35、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卷二第58条注云:“查《隋书·经籍志》有《东方朔传》八卷”;我查《旧唐书》“志第二十六”(电子版)亦有《东方朔传》八卷,如果这就是《东方朔别传》 , 大约是隋人所作 。
36、然而,《东方朔别传》虽将二书“集成” , 却没能做到“聚珍”,将殷芸原创的“咸仰首叹”说舍弃了,实在不懂艺术 。
37、更差劲的是,《续汉书·郡国志》中的“酒能消愁”,殷芸改编扩充的“忧者得酒而解” , 竟然被《东方朔别传》变做“夫积忧者,得酒而解”,简直神韵全无 。
38、《续汉书》为晋书,去三国未远,“何以解忧 , 唯有杜康”句,犹然在耳,就算司马彪无此意 , 殷芸也将这个诗意点化出来了,改成“夫积忧者”,罗嗦且乏味 , 其实不必 。
39、总的来说,殷芸的改编最棒 , 立意更高,文笔更好,趣味性也大大加强了 。
40、想一想,一条全身通红,眼、耳、鼻、口皆全 , 还生着牙齿的虫子多有趣,又多么令人同情!而且,这也是一条非常“合理”的虫子:全身通红,显然是血所凝成,影射皇帝的嗜杀(未必就是秦始皇);有眼有耳,可以观 , 可以听(看来听来的都是暴行);有口有牙,然后可以叹 , 可以言(除“怪哉”外无话可说,可知怨之深),可以饮 。
41、《东方朔别传》一书却将“头目牙齿耳鼻悉尽具”精简为“头目口齿悉具” , 虽多了个“口”字,也属多余:口若不存,牙何以附?也许 , 原文不是如此写法 。
42、《郡国志》中“以酒浇之,果销矣”的收束法,言简,且有余味 , 也很浪漫 。
43、《殷芸小说》中的“取虫置酒中”,实属蛇足 , 弄得像泡药酒似的,《东方朔别传》却要采用,笨 。
44、《东方朔别传》里,也有原创,即末尾的“赐朔帛百匹,后属车上盛酒,为此也” , 这个才有点意思 。
【怪哉虫 怪哉虫事件】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