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挂香袋的由来 端午节挂香袋的寓意


端午节挂香袋的由来 端午节挂香袋的寓意

文章插图
1、据考证,端午节佩戴香荷包源于公元前278年,楚国民以“简棕”(即竹简贮米)投入汨罗江祭奠屈原,使鱼不损伤其遗体;又据《初学记》中记载:汉光武年间 , 长沙人欧回,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官名)对他妻子托梦说:“你们祭祀的东西,被江中蛟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迳呃?nbsp;, 蛟龙最害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其妻就用竹简制粽,并缠上五色丝线投入江中 。后来世代相传,发展为端午节食品及五色丝线缠粽子的民风民俗 。到后来,人们又用五色彩线缠、绣各种各样的香荷包,这种古俗愈演愈烈,据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又如:《红楼梦》书中写道:“(宝玉)因忙把衣解了,从里面衣襟上将所系的荷包解了下来 。”这里的香囊、荷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端午节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义辟邪、熏香、定情物不免也夹杂在其中 。元代杂剧就提到这种香荷包 , 让驰聘疆场的武士佩戴在身边,是用来装针线的,大的像钱包,小的似手袋 。
2、我国古俗佩戴香荷包历史悠久,它可追溯到周代之前 。据《礼记·内则》记载:“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 。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纵拂髦、忽角衿缨 , 皆佩容臭 。”这里所说的“衿缨”是编结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 。这段文字记载说明周代年轻人在父母与舅姑处时,随身佩戴香荷包(香囊) , 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礼仪,也说出了那时的香荷包尚无装饰意义 。
3、在我省许多城乡,尤其是西峡,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总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并举办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耐人寻味的民俗活动 。特别是这天 , 大人小孩都佩戴各色丝绸,精工制作成的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香囊戴于身上、腰间 , 娃娃们都要带上布制的肚兜,人们认为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灵气,都具有保护子孙平安成长的特性 , 因此,在端午节这天佩戴香囊,受到人们喜爱和欢迎 。
【端午节挂香袋的由来 端午节挂香袋的寓意】4、香荷包都是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 。它们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再穿上银珠光片之类 , 看上去珠光宝气,诱人喜爱 。有些巧手把许多小香包串起来,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过海”、“鱼儿钻莲”、“老鼠啃葡萄”、“狮子滚绣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驱五毒簸箕”、“艾虎” 。在端午节早晨,大人要把这些香荷包给孩子佩戴在身上 。希望香荷包里的香味和小动物可以祛病除恶,祈福降寿 。随着历史的演变,祛病求福的观念渐渐淡化,而这制作精湛的艺术品的风俗却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祝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