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宰相称谓的来历 宰相称谓的由来

文章插图
1、“宰相”之称源于西周时期的“太宰”和战国及其以后的“相国”与“相” 。
2、“宰”原指奴隶主的家务总管,“相”字古意为辅佐 。两字结合 , 就有“百官之长”的含义 。相对于朝廷来说,前者当为国家的政务总管,后者则是国君下的文官之长 。于是,人们便将国家的行政首脑谓之“宰相” 。
3、在世袭制的封建社会里,未成年的“儿皇帝”以及智商欠佳的昏庸君主并不鲜见 。如此一来 , “君弱臣强”“奴大压主”的现象自然就成为执政者的心腹之患 。
4、为了免除这一弊端,历朝历代都在对相制进行微妙的修订 。秦汉时期,丞相即宰相,丞相府乃为最高行政机构 。而西汉末期则嫌丞相一人权重,遂废丞相、置“三公”,由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分管丞相之事 。东汉之初 , 又以太尉、司徒与司空为三公,分掌兵、民、工三职,且分曹辟官 , 同为“宰相” 。隋唐时期,皇帝亦实行“多相制”,意在分散宰相之权力 。宋代在中书省内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并采取其他手段 , 相继分离了军权与财权 。到了元代,又以中书省独掌朝政 , 宣告了“多相制”的结束 。
5、明洪武年间,中书省被废除,“宰相”一职被取消 , 改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另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这种“内阁”,实际属于事实上的“宰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