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医保 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打通“最后一公里”


纳入医保 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打通“最后一公里”

文章插图
本报采访人员 苏浩 曹学平 北京报道
针对“将互联网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费用纳入医保结算体系”的建议,国家层面给予回应 。
近期,国家医保局表示,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会诊服务价格政策 , 按照属地化原则 , 由公立医疗机构或其所在地区的省级医保部门制定 。“互联网+”医疗服务如果与医保支付范围内的线下医疗服务内容相同 , 且执行相应公立医疗机构收费价格 , 可纳入医保支付 。
现阶段 ,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4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在“全民医保”的背景下,“互联网+”医保服务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优质和便捷的医疗服务,成为近年来国内公立医院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日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过去 , 很多肿瘤患者出行并不是十分便利 , 以往经常跑到医院十分不方便 。我们曾经也接到过12345、12320转办的相关投诉 。为了切实解决肿瘤患者的这个诉求,我们医院组织接诉即办专班去分析研究,完善管理体制,突出未诉先办,注重前端化解,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患者的痛点 。这也敦促我们对北肿云病历的服务内容进行了完善 。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就医需求,我院的互联网医院立足诊前、诊中、诊后的场景,不断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 。”
线上线下同质化管理
事实上,在疫情尚未发生之时 , 国家医保部门就已经对“互联网+医保”进行了探索 。
在2019年8月,国家医保局印发了《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要求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明确“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保支付政策 。而在新冠疫情暴发后 , 互联网医疗快速铺开,部分省市先行探索医保线上支付,将互联网医疗“临时”纳入医保结算 。
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放宽互联网诊疗范围 , 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实施意见 。
再到2022年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培育“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 。
《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有序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服务发展,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
华安证券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医疗由2012年的23.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7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2.21%;2023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期达876.1亿元,同比增长25.1% 。
而随着各地医疗机构的不断探索和应用 , 不少三级公立医院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上也占得先机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由于医院不仅在全国肿瘤诊治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 , 同时还承担着全国大量肿瘤患者的临床试验,原本日均500人次的门诊量,现如今已经达到3000~3500人次,临床和科研有大量的患者和就诊需求,这也导致了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 。因此,医院一直以来都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善这一现状 。
【纳入医保 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打通“最后一公里”】2020年6月疫情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肿云病历”投入使用,并成功完成医保对接,患者可通过“北肿云病历”APP预约挂号,足不出户与医生使用手机视频看病,完成就诊 。
截至2023年3月,“北肿云病历”累计服务患者约24万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线上+线下)12%;其中外地患者占互联网诊疗总人次的比例为59%,共实现药品物流配送到家服务3920次 。医院共有25个科室和部门(包括23个临床及超声、药学、护理等科室)、249位医护人员(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占比为63%)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 。平均每天有超过28位医生出诊(包括知名专家、教授)线上出诊 。
在衡反修看来,只做简单的咨询并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诊疗用途,医院真正要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是线上线下同质化的诊疗服务 。
具体该如何实现?衡反修表示,首先,对于诊疗服务,医院要求医生利用整块时间,像出门诊一样认真地为每一位使用“互联网+”的患者进行服务,比如检验检查开立、药品开立、治疗、收住院等;对于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医院开展了线上检验检查的预约、改约等服务,便于就诊患者灵活就医检查;对于药品服务,医院开通了外配处方、药品配送服务,让患者能够在本地拿药,减少来院次数;对于北京市医保参保患者,医院于2020年6月份完成了线上“互联网+医保”的资质认证,让医保患者就诊的医事服务费能够实时报销 。
“整体配套完成后,医院有望逐步形成以‘北肿云病例’为品牌的‘互联网+’诊疗新模式 。”衡反修表示,上述模式在2020年成功开始布局后便得到快速放量,不到3年时间,从第一年6000万元收入,骤增至近3.1亿元 。
对于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下一步的计划和安排,衡反修表示,首先,继续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将各项服务做到细致入微;其次,完善基于场景化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除检验检查开单等互联网诊疗之外,例如患者远程知情同意、诊后康复随访等 。
助力医保基金监管
国家医保局在前述建议回复中还明确,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会诊服务价格政策,按照属地化原则,由公立医疗机构或其所在地区的省级医保部门制定 。
衡反修表示 , 尽管现在医保信息已全国联网,但其支付政策和资金都是本地化、个性化的 , 因此,未来若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也必然会是本地化的 。“我认为近期不太会出现全国统一的局面 。”衡反修如是说 。
据了解,有部分省市出台了在线问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收费标准,尽管价格存在较大差距 , 但基本原则大体相同 。在线问诊主要是根据医生职称不同而有所差异,远程诊疗服务根据会诊医疗机构级别与医生职称高低定价 。
例如,贵州省远程会诊价格为国家级会诊每小时1200元;湖北省规定远程多学科会诊费用国家、省级1130元一次,地市级305元一次,县级211元一次;中日友好医院制定了11项远程医疗项目的收费标准,“非交互式远程随访”的费用为100元,“多学科交互式远程会诊”的费用为6000元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疗保险服务处处长冷家骅在接受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与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不同,互联网医疗服务定价权在省级医保部门 。因此,在服务定价上全国各省份并未要求统一价格 。”
冷家骅介绍称,目前,在北京开通的互联网+医保服务针对的是复诊患者 。患者通过常规线下诊疗后,其病情的真实性和诊疗计划均较为确定 , 安全性有了很好的保障 。此后开展互联网+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慢病、肿瘤性疾病的参保人进行常规的复诊 , 开展必要的检查检验,开具药品以及完善随访等 。
针对互联网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是否会实现统一,冷家骅表示:“我不认为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的统一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目前其他领域的服务价格在省市不同基金统筹区间均存在一定差异,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价是否要与药品形成的全国统一定价保持一致,这一点还要看国家医保局的后续政策 。”
在冷家骅看来,随着“互联网+”医疗支付的不断推进,医保基金的监管压力势必会增加 。
在此背景下,实体医疗机构如何助力医保基金有效监管,冷家骅表示,第一,新冠疫情发生之前,互联网医疗主要是线上的机构为主导,不依托于实体医疗机构 。但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 , 实体医疗机构开始进入到互联网医疗服务领域,整个互联网医疗的规范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有严格的卫生健康部门把控的医疗资质关是确保医保基金安全高效使用的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 。第二,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完成参保人与医保电子凭证的校验,将实名制就医落到实处,使得欺诈骗保现象无处遁形 。“资质满足、人证相符双管齐下 , 助力筑牢医保基金安全防线 。”冷家骅如是说 。
(编辑:曹学平 校对:颜京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