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老二后,我才明白的三个教育道理,每个都挺扎心


生了老二后,我才明白的三个教育道理,每个都挺扎心

文章插图

【生了老二后,我才明白的三个教育道理,每个都挺扎心】想生老二, 是因为大儿子渐渐长大, 变得越来越沉默, 不像小时候那么“好玩”了 。 也因为某次逛商场的时候, 看到童装区挂着漂亮的小裙子, 不知道怎么触动了母性的神经——然而, 老二其实也是儿子 。
不过, 我没有意料到的是, 养育老二的过程, 却成了大儿子成长的一个大机会——当时我跟大儿子的关系正越来越糟——而在这个过程中, 我才真正理解了大儿子小时候的种种行为, 明白了一些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道理, 每个都挺扎心 。
原来基因真的很重要
有勇气生老二, 是因为大儿子小时候太乖了 。 从出生开始, 他就很少哭闹 。 刚出月子, 他就开始睡一整晚 。 记得2个月的时候, 有一次我醒过来都早上7点多了, 结果发现孩子早醒了, 自己在婴儿床上玩床挂呢……
这让我误以为是自己“教的好”, 并总结出“不要总抱着”、“抱一抱就放床上”、“孩子白天要少睡”等等带娃方法 。
自以为是的我, 在老二出生之后就被狠狠打脸了——对这个高需求宝宝, 那些原来总结出来的所谓秘籍一点用都没有:抱着哭、放下哭、推着哭、走着哭, 肚子胀哭、要趴着睡哭、要挂上窗帘哭, 你永远不知道这个婴儿的小脑瓜里, 哪里不合心意……
到了此刻我才明白, 当年大儿子那么好带, 并不真的是我的能力有多强, 而是他性格如此, 才让我误认为“带娃很简单”, “骗我”生了弟弟, 才明白, 原来带个娃真的能这么辛苦!
这就是为什么, 看了那位因为熊孩子拆家而崩溃的“陕西妈妈”时,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告诉她“你带得不对!”, 而是内心生出更多的理解 。
当然, 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如果理解到此为止, 那真就浪费了我那两年的“痛不欲生” 。
在养育小儿子的过程中, 我时时刻刻感受到两个孩子性格不同, 带来的不同行为方式:当我被手推车的轮子撞翻了脚趾甲, 大儿子蹲下来安慰我, 而小儿子去“打购物车”……
从出生开始, 孩子们的性格、行为方式就大不相同, 基因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
我们需要明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就像我的两个孩子, 大儿子虽然听话、沉静, 但是沉默、敏感, 着实让我不知所措;小儿子虽然有时候“特烦”, 但擅于表达、交流, 给了我很多帮助 。
因此,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一样的外向、活泼, 一样的擅长语数英, 一样的听话、沉静……
如此, 我们就能够明白, 家庭教育的核心, 不是把所有的孩子养成我们心目中的“优秀模版”, 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
原来他那时是这样的“感受”
“又读错了!”
小儿子学拼音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读错几次之后, 他突然崩溃、大哭起来:“我这个大脑袋, 也不聪明啊!……你还以为我很聪明呢!……”
这几句话着实给我说愣了, 脑子“轰”的一声, 我突然理解了孩子的痛苦和无助 。
我把他抱在自己怀里:“你心里住着一个会拼音的宝宝, 只是他睡着了, 咱们多读几遍, 就能把他叫醒, 我们再试试好不好?”
那一瞬间, 几年前给大儿子讲作业的情景也浮现出来 。
一道题反复讲还是不会, 大儿子脖子梗着、眉头皱着、憋着眼泪不敢哭, 脑子完全变成浆糊 。 ——他虽然没说话(性格如此), 但那时也是这样的感受吧:觉得“自己不聪明”, 因为“达不到妈妈的期待”而羞愧, 并陷入深深惶恐和无助, 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 我那时能像对小儿子那样, 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用我的心理学知识给他适当的安慰和指引, 到三四年级的时候, 大约就不至于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沼?
从那次开始, 面对习惯于“沉默”的大儿子, 我不再把注意力关注在“他为什么又不说话?”、“不回答是不尊重我”, 而把注意力放在“他一定很难过”, 尽可能地去共情孩子的感受 。
终于重新拉进了亲子关系, 大儿子的话也多了起来, 遇到错题的时候, 也不再“梗着脖子、大脑空白”了 。
具体如何将孩子拉出“习得性无助”的内容, 大家可以到我的专栏里找 。
原来我才是“罪魁祸首”
小儿子第一次跟我说“我想看……”的时候, 我真的很惊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