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的单位换算 古代钱的单位贯是多少

我们先分析一下什么叫“万贯家财” 。
“贯”本来是铜钱的数量单位 , 一贯本来是1000枚面值一文或面值五铢的铜钱串到一块儿 。 但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 , 一贯就开始缩水了 , 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交易中 , 有950文为一贯、900文为一贯、800文为一贯、770文为一贯等等区别 。

古代钱的单位换算 古代钱的单位贯是多少

文章插图

到了宋朝 , 贯有“足贯”和“省陌”之分 , 足贯=1000文 , 省陌=800文或者770文或者700文 。
明清时期也是如此 。 以清朝中后期北京为例 , 老百姓喜欢用“吊”来作为铜钱单位 , 理论上1吊=100文=100枚面值1文的制钱 。 但实际上 , 由于大面值铜钱的发行 , 1吊先是缩水到50枚面值1文的制钱 , 进而缩水到10枚面值10文的大子儿 , 最后甚至缩水到5枚面值10文的大子儿 。 在清末北京及周边地区 , 1吊=5个大子儿=25个制钱 。 你看 , 同样是1吊 , 因为概念上的变化 , 购买力严重下降 。
古代钱的单位换算 古代钱的单位贯是多少

文章插图

【古代钱的单位换算 古代钱的单位贯是多少】 另外 , 古代的“贯”和“吊”不仅仅是铜钱单位 , 还可能是纸币单位 。 从南宋开始 , 到清末结束 , 官府和钱庄隔三差五会发行纸币 , 面值1贯的南宋会子、元朝宝钞、明朝宝钞、清朝钱票 , 都曾经流通过 。 这些纸币在理论上能跟铜钱等值兑换 , 实际购买力远不如铜钱 。 明朝中叶纸币破产的前夕 , 面值1贯的宝钞相当于擦屁股纸 , 连1枚铜钱都换不到 。
我们可以尽可能地粗略一点儿 , 不考虑这1贯到底是纸币还是铜钱 , 到底是制钱还是大子儿 , 到底是足贯还是省陌 , 只看某一个时代的某一份文献中用“贯”来计价的资料 , 从购买力上跟人民币做一个最简单最粗略的对比 。
古代钱的单位换算 古代钱的单位贯是多少

文章插图

我们不妨拿苏东坡做例子 。
公元1084年 , 苏东坡在常州宜兴农村买二手房 , 花了500贯 。
也是在这一年 , 他委托老乡范镇卖掉父亲苏洵早年在京城开封买下的一所住宅 , 卖了1800贯 。
同样是在这一年 , 苏东坡将堂姐的女儿嫁给自己同学的儿子 , 他一手包办嫁妆 , 总共花了450贯 。
还是在这一年 , 开封近郊的大米卖到2贯一石 。 宋朝一石是60公升 , 可装米50公斤 , 2贯买一石大米 , 说明1贯可买25公斤 。
古代钱的单位换算 古代钱的单位贯是多少

文章插图

宋朝高薪养廉 , 中高级官员的俸禄和福利非常优厚 , 苏东坡买房和嫁女都不成问题 。 但平民收入就很可怜了 。 查《宋会要辑稿》中的食货部分 , 北宋中后期在开封东郊水旱码头当苦力的工人 , 月收入仅有4贯左右;在开封绫锦院织布的女工 , 月收入仅有3贯左右(但包吃包住) 。
跟现在比 , 宋朝粮食相对昂贵(因为亩产量比今天差得太多) , 房屋相对便宜 , 平民收入相对微薄 。 硬要折算的话 , 苏东坡活着时 , 1贯铜钱大概相当于现在人民币200元 , 如果一个人有万贯家产 , 那就相当于人民币200万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