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杜蕾斯文案中学到了什么?

一个朋友来吐槽, 说老板让他追一下杜蕾斯的感恩节文案, 也弄个感谢XXX之类的 。 他很认真的写了, 也以快的速度发布了, 然而朋友圈并没有如老板想象般引发疯狂转发他们的内容, 老板怒了, 把之前几次追热点失败的事情一股脑的全部拍在了他身上, 现在这位朋友被停职了……其实杜蕾斯的文案有啥好追的呢?除非追着玩, 否则这种热点我从来不追 。 因为我清楚的知道, 我在做的这个品牌远没有到和大牌互动、玩文案的地步 。 也就是说, 玩文案是要有前提的 。 为什么杜蕾斯能玩?从品牌发展角度看, 杜蕾斯已经完成了品牌积累的前两步, 即已经从建立品类认知到建立品牌基础认知 。 也就是说, 杜蕾斯这个品牌已经牢牢占据了避孕套这个品类的心智高地(典型标志就是大家想到说到避孕套就会想到杜蕾斯), 对于杜蕾斯来说, 他目前所处阶段的营销任务是强化认知和建立品牌形象, 所以, 他有玩文案的资本(而且它的品牌调性也适合这么玩, 换个专家品牌比如麦肯锡这种可能就不适合), 只要他的文案玩得好, 就非常容易传播 。 但对于大部分杜蕾斯文案的追随者来说, 自己的品牌所处阶段和杜蕾斯所处的阶段完全不在一个层级, 本质不是一回事, 所以, 你玩不出杜蕾斯的效果 。 商业竞争史上曾多次出现过模仿大牌营销而失败的反面案例 。 比如当年健力宝刚推出第五季饮料时也模仿可口可乐火拼形象广告, 结果却折戟沉沙, 为什么?本质就是错误定义了企业营销工作的起点 。 可口可乐作为一个大众消费品品牌早已在消费者的大脑里有了认知, 消费者看到可口可乐的广告就会自动划归到大脑里的“认知货架”, 自觉自动的知道可乐是碳酸饮料, 知道可口可乐是什么品类以及什么时候需要消费它 。 而对于新品牌“第五季”而言, 消费者大脑里是没有任何认知基础的, 就算霸屏打满形象广告, 消费者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对应的, 也很难产生购买行为 。 所以, 直接模仿大牌成功以后的营销行为并不能给你带来多少帮助, 可能还会把自己的营销带到坑里 。 如果你真想跟着大牌做营销, 你要研究的, 不是大牌成功之后的文案仿生学, 而是品牌考古学 。 比如值得第五季借鉴参考的, 不是可口可乐占据用户心智后的做法, 而是可口可乐初进入市场时的做法 。

你从杜蕾斯文案中学到了什么?

文章插图
【你从杜蕾斯文案中学到了什么?】你从杜蕾斯文案中学到了什么?从建立品类联想开始, 回答品牌三问中的“你是什么?”“有何不同?”开始, 才有可能对接到消费者心智, 让消费者在某些购买场景中想到你 。 同样的, 如果你想要学杜蕾斯, 需要回到早期的杜蕾斯, 从他早期的做法中获取新思路 。 狼来了之后怎么办?从模仿杜蕾斯这件事的上一层看, 模仿者的本意是想引起受众的注意力 。 但模仿人没有考虑到的是, 你在追杜蕾斯, 别人也在追杜蕾斯, 大家都在追杜蕾斯, 同一时期那么多那么多的品牌都追了仿了同一个热点, 从文字到版式都在仿, 就会产生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适应 。 简单来说就是, 你总说“狼来了”, 说多了之后就没人理你了 。 这也回答了大家的疑惑:原因就是, 一样的太多了, 用户已经看烦了, 不想看了, 所以你的文案就没用了 。 之前信息流广告里非常流行的“报价体”就是个典型 。 就我自己刷到的广告来看, 少说也有装修、贷款、二手车、婚纱、招商加盟等6个行业在用这个热点套路 。 用户频繁被的结果就是, 广告主凭此热门文案获取客户线索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甚至有些城市的有些广告主已经被高成本”逼”得另想出路了 。 那么出路在哪里?出路在消费者的心智里 。

你从杜蕾斯文案中学到了什么?

文章插图
你从杜蕾斯文案中学到了什么?我们说写好文案的前提是要准确把握目标消费者的认知基础, 消费者会对什么样的文案关注、理解、记住、相信、遵循、传播, 取决于消费者的已有认知和所处状态 。 比如我们给北方人解释南方人吃的米线, 就可以说这是米做的面条, 因为面条是北方人的已有认知, 面条这个词就可以简化信息, 降低理解成本 。 所以我经常给到的建议是, 文案要站在信息接收方的角度去思考内容的规划 。 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说的是战争的态势不可能固定不变, 我们要做的不是用一个套路应对所有的问题, 而是要以道驭术, 见招拆招, 这样你的文案才能因势而利导、百战而不怠 。 写文案的2个基本点说到底, 文案的目的是要唤起受众对你产品的兴趣, 而不是对你的文案本身感兴趣 。 对于文案人来说, 与其盲目学大牌、追热点, 不如多花点时间了解你自己的品牌/产品/服务, 认清你品牌的所处阶段, 并为品牌配以合适的推广文案, 即, 在正确的时间写正确的文案 。 好心态是写好文案的基础刚开始写文案的童鞋接手案子时往往会很焦虑, 焦虑之后就是慌张, 四处求助, 把问题发到各个群里看看有没有人能帮忙 。 坦白说, 我非常理解大家的焦虑 。 但是, 理解归理解, 我并不主张伸手, 更不支持伸手 。 所以, 通常回答问题的时候, 我都不会直接给出现成的文案 。 原因有两点:头名、我不了解这些提问者所涉项目的全况, 就像我不了解一个人, 你却让我给这个人写个简历, 我是写不出来的 。 出于我这么多年的职业习惯, 我不可能拿一份模板出来对他说:基本信息改改就可以用了——这是不专业的表现, 更是对营销工作不负责任的行为 。 对应的, 我的建议就是, 思考任何事情都要先了解前提, 了解了限制才能更自由的思考 。 第二、如果你打算在这个行业做下去, 那么起码要有一点从事这个行业的基础认知 。 比如, 你在给餐饮招商加盟投信息流广告, 那么你起码要了解一点关于餐饮行业(即行业背景)、关于招商加盟(即营销任务)、关于信息流广告(即推广方式)、潜在加盟商(即广告受众)这四个方面的基础认知(高阶的看需要再学), 如果这四个方面你一点头绪都没有, 再牛逼的专家可能也帮不了你 。 从基本的用户调研做起《孙子兵法-用间篇》有言:故明君贤将, 所以动而胜人, 成功出于众者, 先知也 。 先知者, 不可取于鬼神, 不可象于事, 不可验于度, 必取于人, 知敌之情者也 。 说人话就是:商场如战场, 调研是写好文案的基础, 也是赢得商战的关键 。 文案是品牌方(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广告主)对消费者说的话, 那说什么话、用什么方式说、以什么样的口气说就是文案人要面对的关键挑战 。 比如同样是做初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的, 当同行都在针对技能本身能给考生未来带来怎样的高收入时, 你从调研中了解到这种培训更多时候是由爸爸妈妈、或是考生的哥哥姐姐做主, 而爸爸妈妈、或者哥哥姐姐更关心这些证书能否被国家认可, 培训是否正规, 学校条件是不是良好等等, 那么你针对这些他们关心的内容作出的文案, 就会比单单说收入高更容易打动用户的心, 也就是说, 因为调研, 你把握到的用户需求更为准确, 也就更能说出用户想听的话, 获得更好的广告效果 。 所以, 我们说好文案之所以能成为好文案, 可以被广泛传播, 就是因为深入到了用户的内心, 甚至比用户自己更深刻的理解自己关心什么、在意什么, 如若不然, 用户凭什么听你的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