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宝宝每天最多洗两次澡

夏日天气高热多雨, 容易染上皮肤病 。 有的年轻家长为防宝宝受念珠菌皮炎、湿疹、尿布皮炎等夏季宝宝常见皮肤病的打扰, 频繁给宝宝洗澡, 殊不知这样做却有可能适得其反 。 近日在上海发布的一项最新婴儿肌肤研究成果显示, 和成人相比, 刚出生的婴儿肌肤具有7大特性, 也需要保湿防晒, 频繁洗澡或者过度晒太阳是宝宝皮肤护理的大忌 。
这7大特性包括皮肤较易干燥, 皮肤薄易受伤, 皮脂分泌量低, 皮肤维持PH值平衡的能力弱, 抗紫外线能力差, 新生儿不具备“眨眼反射”保护机制, 容易“红屁股” 。 研究显示, 为促进骨骼生长, 特别是维生素D的合成, 婴儿应该适度晒太阳 。 但家长特别要小心的是, 婴儿的皮肤黑色素功能远比成人低下, 不能有效阻隔紫外线, 很容易晒伤 。
夏天晒太阳莫超15分钟
夏季宝宝容易出现“红屁股” 。 这是因为新生儿皮肤的渗透性高于成人 。 由于大小便的原因, 宝宝臀部的清洗次数特别多, 脂溶性物质和酒精类溶剂容易借机渗透进入皮肤 。 再加上婴儿臀部处于尿布的包裹之下, 环境潮湿而又不透气, 且与尿布有较多的摩擦, 因而出现“红屁股”现象 。 这也是尿布皮炎这种婴儿最常见的皮肤病发生的原因 。 根据统计, 受潮湿、粪尿里酶类的刺激和摩擦损伤的混合作用, 每个婴儿平均每3个月就要发生一次尿布皮炎 。
婴儿皮肤比成人要显得白嫩, 原因是皮肤细胞合成黑色素的功能低下 。 研究显示, 婴儿的光敏感性更高, 日光照射使得皮肤细胞的更新速度以及胶原/弹性蛋白的交联程度显著下降 。 由于紫外线可破坏细胞的DNA, 且越是分裂旺盛的细胞越容易受伤害, 而婴儿皮肤细胞分裂和合成代谢活动正处于旺盛期, 因此, 紫外线对宝宝的杀伤力比成人更大 。
【夏日宝宝每天最多洗两次澡】专家建议, 宝宝晒太阳的最好时机是在上午10点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的晴好天气, 晒的部位则以脂肪积累较厚的臀部和腿部为佳, 最好根据地区和季节不同调节晒太阳时间 。 例如, 夏天阳光强烈, 每次晒太阳的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冬、春、秋三季则控制在半小时, 需要强调的是, 控制晒太阳的时长要以孩子皮肤不发红发烫为准 。
婴儿皮肤更易干燥
婴儿皮肤非常娇嫩, 主要是因为表皮和真皮的结合区发育不完全, 而人体负责将表皮和真皮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叫做“半桥粒”的结构, 层与层之间黏合力弱, 表皮容易剥脱, 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出现缺损 。 因此, 外界的刺激物、抓挠、稍带力度的触碰都会损及皮肤 。 刚出生的宝宝有一层天然保护层——胎脂 。 研究结果显示, 新生儿总皮脂含量与成年人相当接近, 但出生后皮脂腺分泌量迅速下降, 这和婴儿的大汗腺较小, 细胞内也没有皮脂分泌颗粒有关 。 到出生一个月时, 皮脂分泌量已经降低到原来的20%, 直到8岁才开始回复, 12岁才能稳定在较高水平 。 而皮脂对形成皮肤表面的保护性酸膜至关重要 。
专家表示, 新生儿的皮肤PH值接近中性, 即为7 。 出生后一周内, 由于角质层细胞生成的磷脂酶A2使皮肤逐渐酸化, 皮肤的PH值降低至成人水平的5.5~5.9, 甚至更低 。 然而, 皮肤表面的正常酸化有赖于角质层的完整和皮脂的保留, 因此, 婴儿皮肤不像成人那样可以中和外界的碱性物质, 更加脆弱 。
婴儿皮肤含水量比成人高, 新生儿皮肤含水量为74.5%, 婴幼儿为69.4%, 而成人皮肤水分仅为64% 。 不过, 尽管婴儿皮肤吸收外界水分的能力强, 但由于屏障功能的不完善, 水分挥发也快, 因而更容易干燥 。
注意眼睛别受刺激
成人眼睛感到不舒服的时候, 会不由自主地眨眼 。 这种“眨眼反射”其实是人体在后天形成的一种保护性反射 。
专家表示, 新生儿并不具备这种自我保护机制, 直到1.5~2个月大时才能形成眨眼反射, 因此受到异物刺激也不会通过眨眼来“提醒”父母注意, 等到宝宝用号啕大哭来表示抗议时已为时晚矣 。 因此, 对于两个月以下的宝宝, 父母需要格外注意孩子的眼睛是否受到异物、强光的刺激 。
注意五个原则
1、对婴儿进行洗护时动作要轻柔, 平时需要对皮肤进行保护和润滑, 避免摩擦和外力作用导致表皮破损, 洗澡和抚触力度以皮肤不要发红为准 。
3、出生仅一个月的新生儿使用的沐浴用品不能对眼睛有刺激性 。
2、新生儿在出生后皮脂腺分泌迅速降低, 洗护时要尽量保留皮脂 。 新生儿的胎脂不必洗去, 洗浴时也不要过度清除皮脂 。 0~3岁的婴儿一般一天洗一次澡, 早产儿可以2天洗一次 。 气温超过30摄氏度且宝宝特别容易流汗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增加洗澡次数, 但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