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运动鞋怎么样(为什么奥运会用安踏不用李宁)


只要李宁还是一个运动品牌 , 那么贸然从体育界“脱圈” , 必然失去公司价值最重要的护城河 。
文 | 《巴伦周刊》中文版撰稿人 林一丹
编辑 |苏昊
第32届夏季奥运会明天在东京闭幕 。中国队的领奖服赞助品牌早已不再是李宁 。
回到1992年的西班牙巴塞罗那 , 庄泳、伏明霞、王义夫身着李宁运动服登上领奖台 , 宣告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使用外国体育用品的历史终结 。
2008年的北京 , 当全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来到中国时 , 那一缕颇有书法笔峰的logo却被阿迪达斯棱角分明的三道杠取代 。接下来 , 在2012年的伦敦、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和2021年的东京 , 伴随中国运动员领奖升旗的品牌变成了安踏 。
与奥运场上的“失意”形成反差 , 李宁(2331.HK)在资本市场受到热捧 , 从2021年年初至7月22日 , 该股上涨71.48%,同期Wind港股可选消费指数(887104)下跌3.94%;同业中 , 安踏(2020.HK)涨幅为40.08% , 耐克(NKE.N)涨幅为14.98% , 安德玛(UAA.N)涨幅为17.98% 。
不久前 , 李宁发布公告称 , 预计集团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将获得净利润不少于人民币18亿元 。据2020年年报 , 公司2020年全年净利润为人民币16.98亿元 。这意味着 , 如果业绩预期成为现实 , 李宁今年上半年的净利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
据Wind数据 , 截至7月22日 , 李宁的市盈率(TTM)为113倍 , 高于安踏(78倍)、安德玛(79倍)和耐克(44倍) 。在相对更高的股价面前 , 李宁究竟还有多少上升空间?
《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 , 在运动服饰行业整体景气和国产品牌强劲发展的双重加持下 , 长期而言 , 李宁的股价将保持上涨趋势 。至于能否维持或突破现有估值 , 投资者需要国潮因素上升、专业属性下降对李宁的持续影响 , 观察其去库存能力、大店经营模式的风险、品牌潮流化的挑战 , 以及日趋白热化的同业竞争压力 。
奥运光环褪色 , 淡化体育本质存风险
无论是创始人自身 , 还是品牌前期的营销策略 , 李宁始终与奥运会和中国国家队捆绑在一起 。但自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后的近三十年里 , 李宁的“奥运光环”看上去在逐渐褪色 。时至2021年 , 单就签约的中国国家队数量来看 , 李宁已经被安踏甩在了身后 。
探讨一家运动品牌的专业属性 , 若仅以金字塔尖的竞技体育为评判依据 , 似有偏颇 。从产品类别涵盖的大众体育项目来看 , 比起安踏 , 李宁依然不占优势 。官网显示 , 李宁目前聚焦于篮球、跑步、羽毛球、训练、运动时尚五大品类 , 安踏则拥有跑步、篮球、足球、综合训练、户外、生活、健身等多条细分产品线 。
李宁收紧产品结构 , 与之前的库存压力有很大关系 。
在品牌初创期 , 李宁产品线冗长 , 包括30多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 , 为后期库存压力埋下伏笔 。2010年 , 李宁改变定位并提升产品价格 , 增加了库存压力;同年更换品牌logo , 旧标产品又进一步推高了整体库存水平 。在运动品牌的下行周期里 , 李宁一度陷入了“库存积压-订单减少-营收下降-关门闭店-库存积压”的死循环 。
为了打破僵局 , 李宁在2012年进行了一刀切的库存回购计划 , 大规模收购经销商的过季库存 。这一做法导致报表业绩大幅下滑 , 股价也从2010年的15至28港元区间回落至2012年的3至9港元区间 。阵痛的结果是 , 李宁摒弃了部分产品 , 收缩了一些产品线的规模 , 专注于前述的五大品类上 。从结果来看 , 李宁顶住了库存压力 。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图表制作:《巴伦周刊》中文版
李宁亦从渠道上想方设法提高库存效率 , 通过进驻客流更高的购物中心开大店的方式 , 李宁正在从经销商渠道转型为零售渠道 。大店策略之下 , 李宁希望实现“库存减少-订单增长-营收增长-增加门店-库存减少”的良性循环 。
但理论上 , 这个良性循环并非牢不可破 。首先 , 考虑到体育服饰的折扣率 , 门店营收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其次 , 大店数量的增长有天花板 , 开店成本有长期压力 , 真正能契合李宁大店策略的购物中心数量有限 , 很难遍地开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