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引爆点的思想与内容 什么是引爆点?

「充电」是创业邦推出的干货类栏目 , 以分享优秀书籍、电影、商业史、管理理论、精彩演讲为主题 , 帮你找到海量信息里最具价值的思想与内容 。
文丨杨绚然
编辑丨Dexter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
一个事物究竟因为什么能够流行起来?
在信息泛滥的当下 , 究竟哪些信息能够脱颖而出?哪些才能够最终引爆流行?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本书 , 是备受营销人推崇的一本 , 虽然整本书的逻辑并不复杂 , 但里面用不少实验证明了其中的逻辑 , 细读起来 , 可以让人更加明白它的底层逻辑 , 从而生发出自己的创造力 。
这本书叫做《引爆点》 ,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被《快公司》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 , 他曾是《华盛顿邮报》商务科学专栏作家 , 还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 。
2005年 ,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 他的代表作品《引爆点》、《异类》、《眨眼之间》均创造了书市神话 。
无论是流行病、时尚潮流 , 还是犯罪现象 , 它们的流行都指向共同的逻辑 , 格拉德威尔将其总结为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 这些法则共同作用 , 带来了流行 。
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作者首先用“谁引爆了美国独立战争”的例子 。
人们在得到了同样的“英国要攻打美国”的信号之后 , 由两个人开始分头“骑马夜行” , 将消息口头传播出去 , 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 一个人所传播的区域对此事引起了极大的重视 , 最终很好地应对了进攻 , 而另一个人负责传播的区域 , 却是相信者寥寥无几 。 这就说明了传播者的重要性 。
那究竟是哪些人能够更好地将信息传播出去?
在个别人物法则中 , 作者描述了以下三种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 这三种人分别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 当然 , 也有人可以将这几种角色集于一身 , 但更多时候 , 大多数人只是在某一方面具备天赋的人 。
先说联系员 。 作者提到了六步分离法则 , 我们以往对该理论的印象大多是说 , 世界上每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仅仅六步之遥 , 但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是 , 在这六步之遥内 , 大多数人最终是通过那几个个别人物与世界联系起来的 。
由此可见 , 能够成为联系员的这些人 , 必然认识很多人 , 并且涉足不同领域 , 例如 , 作者所遇到的一流联络员洛伊丝·韦斯伯格 , 仅作者了解到的就涉足了8个领域 , 即演艺、写作、医务、法律、公园保护、政治、铁路保护及跳蚤市场 。 如果让他本人毫不谦虚地列出清单的话 , 可能把她的经历划分成15个或者20个领域 , 但是这些领域并不是互不相干 。
此外 , 他们并非极具功利心地去经营自己的关系 , 而是他们热衷于此 。 格拉德威尔说 , 联系员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他们认识人多 , 因为对于他们认识的人来说 , 他们具有很大作用 。 因此这些人在传播中占有巨大的优势 。
再说内行 。 作者写到:正如我们是依靠一些个别人物才与其他人联系起来一样 , 我们也是依靠一些个别人物才能与信息联系在一起 。 在这个过程中 , 既存在人际流通专家 , 也存在信息传播专家 。 有时候 , 这两种专家能合二为一 。
近几年 , 经济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内行人士 , 原因在于 , 如果市场运作依赖信息 , 那么掌握最多信息的人就必定是最重要的人物 。
拿商品的价格来说 , 一部分人对价格非常敏感 , 如果商店试图在销售上玩花招 , 比如将并没有真正打折的产品标注为特价 , 就会被这些少数者识破 , 他们被称为“价格警戒员” , 也被称为“市场内行” , 而这些内行总是乐于帮助别人 。
作者认为 , 内行是通过解决别人的问题从而达到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情绪需求这一目的 。
此外 , 内行可能认识的人没联系员多 , 所以他没有后者那么大的原始传播信息能力 。 但一个联系员可能向 l0 个朋友推荐洛杉矶的旅馆 , 只有5 个人采纳他的建议 。 一个内行可能向 5 个朋友推荐这家洛杉矶旅馆 , 并且介绍得引人入胜 , 这 5 个人都会接受他的建议 。 这就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 出于不同的理由 , 都在发起潮流 , 但是 , 他们都具有发起口头传播信息潮的能力 。
最后是推销员 。 作者认为 , 在社会潮流中 , 内行们就是数据库:他们为大家提供信息 。 联系员是社会粘合剂:他们四处传播信息 。 但还有另外一个特定的群体——推销员 。 如果人们对传来的信息并不相信 , 他们就有能力说服大家 , 而且 , 与其他两种人一样 , 这些人对于发起口头信息传播潮也至关重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