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制药待遇怎么样(齐鲁制药医药代表进去很难吗)


◆经济导报采访人员 韩祖亦
40年的时间,足够一名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社会与家庭的“顶梁柱” 。40年的时间,也见证了在1978年仍主营兽用疫苗,身处险境的齐鲁制药,成长为如今济南民营企业佼佼者,连续稳居国内医药工业企业榜前十位 。
这40年,齐鲁制药用自己的不断突破与“转身”,诠释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核心关键词——“改革”与“开放” 。
作为带领齐鲁制药2017年营收破200亿元的女企业家,气质温婉的李燕与经济导报采访人员间的交流,便围绕这两个词汇展开 。
“大幅降低药品价格”
【齐鲁制药待遇怎么样(齐鲁制药医药代表进去很难吗)】 从财务数据上看,齐鲁制药销售收入1990年破亿元,2000年10亿元,2010年50亿元,2014年100亿元,2017年200亿元,规模与体量不断攀升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40年前,齐鲁制药曾深陷亏损,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
据齐鲁制药老员工介绍,在公司档案室里,现在还陈列着一张黑白照片,拍摄的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 。照片里,黑压压一屋子人,有的把头深埋在前怀里,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一脸迷茫……台上,刚刚被任命为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的李伯涛,在其上任后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全厂职工大会上,动员大伙坚定信心,努力自救,走出泥潭 。“当时为了自救,员工们打过家具,养过花,做过盆景,甚至还卖过冰棍……”
“如今,公司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经营数据并不是我最看重的 。我更愿意提及的是,截至目前,公司已相继承担近3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过去9年荣获4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连续多年位列国内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前3名 。”在李燕看来,作为一家医药企业,公司先后研发上市200多个产品,其中30多个是国内首家或者独家上市,同时,高端制剂中多个单品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市场占有率超过50%,甚至达到95% 。“这更是医药企业的实力与核心所在 。”
从小耳濡目染老一辈齐鲁制药人的创业经历,李燕在1993年进入齐鲁制药后,见证与参与了公司许多关键转折期的“改革”故事 。
齐鲁制药发展中最重大的改革,是公司迈出了从兽用疫苗向人用药转型的这一步 。事实上,这个过程并不那么顺利 。1975年,公司开始尝试向人用药转型,就在第一个产品即将上市前夕,当时最新科研成果发现了这一药品的一个副作用,项目被迫终止 。“虽然功败垂成,但公司对这次转型尝试评价很高,认为这开启了人用药转型的第一步,对后来的转型意义重大 。”李燕对经济导报采访人员表示 。
“当时,齐鲁制药隶属山东省农业厅,作为制药‘系统外’的一家‘农口’企业,根本拿不到所需要的原料 。为了获取原料,李伯涛带领多名骨干全国四处奔波、游说,遍尝艰辛 。为了学到一项关键技术,他们跑到上海一家知名药厂车间当学徒,在洗澡堂一住就是十几天 。同时,大家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要想真正摆脱束缚,必须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 。于是,公司成立中心实验室,勒紧腰带,加大投入,将自主研发与对外联合攻关相结合,向科技要生产力 。效果可谓立竿见影,1982年,公司成功研制出新产品氨苄青霉素钠;1987年,公司又与现山东大学医学院联合开发国家二类抗癌新药卡铂,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全国迅速引发一场‘卡铂热’ 。在上世纪90年代,当一些老牌企业还沉醉于‘拥有千吨青霉素产能’时,公司又敏锐意识到基础药物领域竞争‘红海’的来临,着力在临床急需药品领域重兵突进,从而在多个多发重大疾病用药领域建立优势 。”李燕回忆道 。
“目前,我们一方面持续加快研发大量非专利药上市,大幅降低药品价格,让老百姓用得起国产好药;另一方面,瞄准肿瘤等重大疾病领域,持续布局创新药项目,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以解决临床无药可用的问题 。”在李燕看来,作为制药企业,一定要去做患者最需要的药品,让更多患者用得起这种药 。
给患者更优质的选择
对于下一步的战略方向和重点工作打算,李燕表示,公司将继续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聚合全球一流资源,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选择 。”
事实上,过去这40年,齐鲁制药一直将“开放”二字放在重中之重 。
“上世纪90年代,当国内大多数企业紧盯国内市场时,公司已经把目光瞄向了海外 。一方面斥巨资从国外进口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药生产设备和研发设备仪器,另一方面着手与世界先进企业展开深度合作 。”让李燕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公司成批引进的大型冻干机,曾经引起业界不小轰动 。1995年,公司与意大利安替比奥公司在济南合资成立齐鲁安替比奥公司,这也是当时山东省医药行业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