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怎么办?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识别系统(如果患者识别错误怎么办?)案例:
在某医院急诊科,救护车接了两名车祸受伤的患者,均为男性,均为危重症,一名头部受伤,另一名意识模糊,失血性休克,无法准确提供性别和年龄 。
两名危重患者同时获救,科室所有值班医护人员投入战斗,立即开启绿色生命通道 。即使有了“外援”,抢救人力依然资源不足,护士长赶紧到护理部求助,护理部再调一名急诊护士到急诊科 。
即便如此,急诊护士在百忙之中还是犯了一个错误,在采血上也犯了一个错误 。她两次为颅脑损伤患者采血,耽误了需要紧急备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时间!
解释
所以,话题来了!
患者识别错误,该怎么办?
患者识别错误是指在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检查制度和识别制度,导致未能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
如果科室病人少,抢救不多,那么这种情况,就像上面的题目一样,很少出现 。
在这种病人多、抢救任务重、护士少的紧急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病人识别错误 。患者识别错误,后果非常严重 。
试想一下:一旦患者身份去工作不正确,就不是医疗保健错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威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医疗事故 。
分析:
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和医务人员因素 。
患者因素:
1.患者属于“匿名”患者的范畴 。
2.患者不能配合医护人员检查身份 。患者病情危重,无法有效配合护理人员核对身份 。
3.医护人员未能为患者正确佩戴和使用腕带 。
医务人员因素:
1.房间号或床号不应作为识别患者的唯一方法 。应该使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来识别患者 。
2.对于昏迷、谵妄、嗜睡等意识障碍、不能独立行为、病情危重的患者,沟通障碍患者未能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志或未仔细检查,或在这些患者身上错误地放置“腕带”,或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前未仔细检查患者的腕带信息,导致识别错误 。
3.腕带信息输入不准确、不及时,护士在接收住院患者并佩戴时,未能与家属仔细核对患者的腕带信息 。
4、护理人员对诊疗护理检查不仔细 。
5.患者识别程序不正确,不严格,导致患者识别错误 。

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怎么办?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文章插图
图形无关
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核心护理制度——患者识别制度和程序 。
各科室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措施,变更重大交接程序并记录 。特别是在急诊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科、儿科、专科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科室,更要加强监管 。危重患者在手术或进入重症监护室前,必须完成腕带信息的填写和核对 。
如何正确识别患者?
很简单,详见核心护理系统——患者识别系统,但实施起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患者身份识别系统
1.护士在诊疗和护理活动中应严格执行检查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检查方法和两项检查项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进行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
2.检查住院患者的方式包括:检查床边卡信息/腕带信息、双核护患对;必须检查项目,包括姓名和住院号 。严禁将房间、床号、条码扫描作为识别患者的唯一依据 。门诊病人的检查方式包括:门诊病历、双核护患对的检查;必须检查的项目包括姓名和门诊(身份证)号 。其他检查项目包括性别和出生日期 。
3.护患双核配对时,要求意识清醒、无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陈述姓名,由护士确认;对于因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说出姓名的患者 。,患者的陪同人员会陈述患者的姓名,护士会确认 。
4.新生儿、手术、重症监护、意识不清、无名患者、语言交流障碍等重点患者需要使用“腕带”,并严格执行“腕带使用制度” 。
5.创业网络 。当患者因交接发生重大变化时,交接双方应与患者或陪同人员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进行交接登记 。
二、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1.清醒的病人 。手术前检查患者床头柜卡片(核对床号、姓名、性别),询问患者姓名并确认身份后,再进行下一步手术 。
2.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应佩戴病房护士佩戴的护腕 。腕带信息填写要清晰准确,严禁涂改 。腕带信息只有经过两人核对与患者一致后才能由患者佩戴 。手术当天接诊患者时再次核对患者身份,进入手术创业网核对患者身份 。手术前,麻醉师、外科医生和巡回护士一起检查病人的身份 。手术前,用腕带核对患者信息,确认身份 。手术后,与病房护士核对信息并移交 。麻醉后,病房护士会检查并取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