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学问: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进入冬季,来门诊的看病的许多孩子被裹成了“小粽子”,头戴厚实的棉帽,穿上厚厚的冬装、毛衣、羽绒服,衣服一层又一层,小婴儿被裹上数层包被 。 光是脱衣服做检查就要费些时间,查体时摸摸孩子后背,经常都是湿漉漉的 。 许多高热的患儿,一边额头上贴着退热贴,却头顶着厚厚的棉帽或裹着厚围巾,我常常不得其解,这是给孩子散热,还是在捂热呢!!!

育儿学问: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文章插图

在儿科诊室里,最常看到的是因饮食无度而搞坏脾胃,没有食欲的孩子;经常腹泻久治不愈的宝宝;动辄就发热咳嗽的孩子;体重超标,严重肥胖的孩子;、、、、在这些无辜的孩子身旁,往往都有一群疲惫不堪的家长,经常听到的抱怨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肯好好吃饭或喝奶,比如,“喂他吃饭就像打仗一样”、“只肯喝粥、不肯吃米饭”,“稍微粗一点的菜就吐出来”,“不肯喝奶,只能一勺一勺喂”,“孩子整天生病,太不省心了!”、、、、、 。 然而他们却不一定知道,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半都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 。
作为成人,我们常常容易觉得自己比孩子知道得多,做什么都是为他们好,常忍不住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饥是饱,是冷是暖,然而,我们真的都是对的吗?
常言道: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 这是古代育儿的一种说法,言简意赅,富含哲理,而今看来仍有它的道理 。 俗语中也并非真得要宝宝挨饿受冻,而是指饮食要适量,不偏食,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增减衣服 。 传递的是一种科学的育儿理念 。 中国有句古言:月满则亏,泰极否来,这个思想,就是什么都不能太满,太过 。
3岁前小儿容易传染一些流行病,但更主要的是因饮食不妥和衣着不当而起病 。 发热的宝宝大多数不是因为着凉,而是因为衣服穿得太多,捂出一身汗而致 。
宝宝的消化系统不同于成年人:新生儿胃容量只有30~50毫升,三个月增加到100毫升,6个月约160毫升,1岁为250毫升,而成人约1500~2000毫升,可见宝宝的胃容量有限,不能容纳过多的食物 。 若超过胃的容量,就容易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 。 吃的过饱,对于孩子比较弱的脾胃消化道是非常不利的,会过早的加重他的胃肠功能负担,为以后的疾病埋下隐患 。
许多家长习惯追着宝宝喂饭,当宝宝吃饱了还要硬硬地多塞上几口饭心里才安宁、踏实 。 实际上为孩子保留一份最宝贵的食欲,比硬塞他们多吃一口饭更重要 。 如果让孩子处于一种稍稍的欠缺状态,他身体的机能就会呈现一种向上状态,生机勃勃 。 当然吃的种类要丰富,家常便饭最好,天然食品最佳 。
孩子不能穿的过暖,因为这会使孩子自身的温度调节机制受阻 。 有人做过调查,生活在寒带的人要比生活在热带的人寿命长得多 。 一个健康者,如果平时能“带三分寒”有利无弊 。
感冒一般由外感风寒而来,小儿本身就较成人易患感冒,这主要是由小儿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 小儿中枢神经发育未完善,对外来的刺激(如:冷、热、空气等)反应常较慢,并易于泛化;呼吸道的发育未成熟,如鼻和鼻咽相对短小、鼻道狭窄,无鼻毛,粘膜柔嫩,血管丰富,肺脏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多,肺泡数量少,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呼吸道局部缺乏免疫球蛋白A等 。
衣着过多的小儿经常患感冒咳嗽 。 因衣着过多,汗腺松弛闭合,易为风邪侵袭而发病 。 而衣衫单薄的小儿却很少患病,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获得对冷热空气变化的适应能力 。 所以,平时让小儿常“带三分寒”是大有好处的 。 如果孩子家长平时能经常持久地让孩子进行耐寒训练,使孩子体内慢慢产生抗寒能力,感冒的患病率同样能降到最低限度 。 我自家的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
我的小外孙,自出生3天后就在室温20度左右的室内做躶体晒太阳,做抚触 。 刚1岁就被扔在雪地里任其爬行,2岁多就被妈妈强拉硬拽地爬山,带着去滑雪 。 稍大之后,即使冬季,在家里也从来不穿棉衣,外出从不带帽子,常常是一件单薄的棉衫而已 。 自此练就了很强的“抗寒力”,平日极少感冒,即使偶有小患,也从不用药,一般都能很快自愈 。
当然,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并非每个孩子都能耐受这种耐寒训练 。 但至少妈妈不要过早、过度地给宝宝保暖 。 可以根据天气预报及实际的气温变化和感觉,有针对性地给宝宝穿衣 。 以宝宝不出汗,手脚不凉为标准 。 穿衣过多不仅影响宝宝的耐寒能力,也束缚了孩子的活动能力 。 许多宝宝一活动就大汗淋漓,如果不及时擦汗,更换干爽的衣服,孩子就会着凉,更容易生病 。 宝宝的着衣总的原则是,小宝宝比大人多穿一件即可,大些的孩子与大人穿得一样多甚至比大人少一件更合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