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8年中国保险营销员普查报告 寿险营销员是干嘛的?( 三 )


事实上,自2015年8月起,原保监会取消了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由保险公司自行组织考试,此后保险代理人数量猛增 。 2015年保险代理人471万人,2018年底保险代理人数量增到创纪录的871万人 。
而今年3月,银保监会要求限期加大对销售人员执业登记数据清核工作 。 “清核目的是提高从业人员源头数据质量,加强基础数据管理 。 落实保险公司对从业人员的管控责任,强化执业管理 。 ”对于银保监会的清核工作,上述外资保险的负责人表示 。
事实上,自保险代理人制度被引进到中国境内后,这一渠道便为寿险行业带来了持续的保费增速 。 同时,市场准入门槛过低等因素,导致代理人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片面追求保费收入、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销售误导、专业度堪忧等备受诟病,引发了诚信问题 。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对代理人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管理粗放、大进大出 。 如执业登记是落实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执业管理的重要基础 。 但据监管部门调查了解,目前,部分保险公司执业登记责任虚化、执业管理有名无实,登记上口径把握不准、信息填报不全,维护上不及时登记新进人员、不及时清除离职人员 。
“这样也倒逼保险公司减少无效低质量人力,走健康人海战术,绩优人力的重要性更强 。 ”申万分析师马鲲鹏分析称 。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多家寿险公司纷纷将营销员定位为风险管理师、理财管理师、家庭资产规划师等角色,这对营销员的自身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亦顺应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
南都采访人员注意到,目前部分公司在招徕优秀人才时,将年龄限制在20岁至45岁之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年轻化的取向 。 据南都采访人员与行业人士交流获悉,大部分绩优人力就在上述年龄的范围内,这部分营销员学习能力强、素质较高,转型的速度更快,而且对个险渠道的贡献较大 。
不过,在寿险行业中,规模人力、有效人力、合格人力和绩优人力,都是大部分险企要抓的指标 。 对于广东寿企公司而言,既不能让整体人力规模大幅下滑,也不可能让部分低效乃至不达标的人力浑水摸鱼 。 这场营销员抢夺战,仍在激烈进行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