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怎么读(坑在古文中的意思)


辛德勇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 , 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 。由于我不会摄影 , 也没有机会去现场 , 这张照片是在互联网上找来的 。在这里先诚恳地请求照片拍摄者原谅 , 原谅我为澄清历史真相 , 为了更生动地复原历史的场景 , 不得已选用了这张照片 。
所谓“秦坑儒谷”石碑
一看这碑石的模样 , 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历史感 。所谓“坑儒谷”的准确位置是不是在这里 , 也就更是说不清的事儿了 。可秦始皇往山沟里埋人的具体地点弄不清楚 , 并不等于历史上就没发生过这坑儒害儒的事儿 。为什么?因为这事儿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确凿无疑的记载——同此“坑儒”之事密切相关的 , 还有所谓“焚书” , 后世把这两大罪恶行径合称为“焚书坑儒” 。
【坑怎么读(坑在古文中的意思)】大家看我说这事儿“确凿无疑” , 一定会想 , 既然如此 , 那我还要在这里说些什么呢?
这首先涉及我们如何看待《史记》这部书的问题 。这个问题 , 也可以说不管是谁 , 我们任何人在阅读《史记》时都要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基础 。
这个问题 , 说简单很简单;可若说复杂 , 着实也很复杂 。
说它简单 , 是任何一部史书对历史事实的记述 , 都不可能没有一点疏误;特别是不可能对每一件史事的记载都一清二楚 , 容有某些含混暧昧之处 。司马迁对秦始皇“坑儒”之事的记载 , 前后脉络也许并不那么清晰 , 前因后果也许并不那么鲜明 , 但这只是史事考辨层面的事情 。在历史学研究中 , 史事考辨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考辨清楚史事也是史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功用 。因而若只是对秦始皇“坑儒”之事做出技术性的考辨 , 也就是一件像吃家常便饭一样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的寻常事儿了 。
说它复杂 , 是当代著述家中颇有一些人对《史记》纪事的信实性从根本上提出怀疑 。这类学者以为司马迁写《史记》 , 不是为了记述实际发生的史事 , 而是因为看不惯当朝皇帝汉武帝的种种荒唐做法 , 从而刻意借古讽今 , 把道听途说的荒唐故事随意采录到堂堂“正史”里来;还有人以为司马迁写《史记》就像写小说、写剧本 , 甚至像现在有些写手写《故事会》一样 , 想怎么写 , 就怎么写;觉得怎么耸动人心就怎么写 。
这么一来 , 事儿可就大了 。因为这涉及司马迁的为人和著史的态度 。司马迁动笔撰写《史记》 , 虽说不是受命于汉廷 , 却肩负着比皇汉朝命更为庄重的使命 ,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神圣的天职 。
在《史记》的《太史公自序》里 , 司马迁讲述乃父司马谈临终前握着他的手殷切嘱咐说: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余死 , 汝必为太史 ,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夫天下称颂周公 , 言其能论次歌文武之德 , 宣周邵之风 , 达大王王季之思虑 。……幽厉之后 , 王道缺 , 礼乐衰 , 孔子修旧起废 , 论《诗》《书》 , 作《春秋》 , 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 , 而诸侯相兼 , 史记放绝 。今汉兴 , 海内一统 ,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 废天下之史文 , 余甚惧焉 , 汝其念哉!
对老爹这一通言语 , 司马迁将其简缩表述如下: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 有能绍明世 , 正《易传》 , 继《春秋》 , 本《诗》《书》《礼》《乐》之际?”
简而言之一句话 , 继承孔子作《春秋》的志业 , 续写出像《春秋》一样的史书!古人做事儿 , 讲究谦慎 , 那些饱学士人 , 更是如此 , 通常不会像现在很多大学教授那样自命不凡 , 胡乱说大话 , 一口一个国际一流 , 一口一个世界第一 。可是 , 在深切体味老爹这一番念兹在兹的心意之后 , 司马迁竟直言不讳地讲道: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