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教育孩子,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文章插图

生活中有好多自相矛盾的趣事, 最近看到了几个, 和大家分享一下 。
前几天带着孩子一起逛商城, 看到一对情侣在吵架, 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大, 引来了很多的人围观, 商城的服务人员跑过去劝架, 影响其他人购物 。 这名女子直接指着服务人员喊:“你哪个眼睛看到我吵架了?我什么时候吵架了?”服务员只好走开了 。
还有一次是在坐公交车, 车上人特别多, 只能拉着扶手站在人群里, 这时上来一位老人, 一直到车发动都没人让座 。 这时一位坐着的大叔看不惯了, 指着对面一个背着书包的学生:“你爸妈是怎么教育你的, 看到老人都不知道让座吗?”学生赶紧起身让座 。
生活当中这样自相矛盾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明明在吵架却说自己没吵架, 明明自己坐着不去让座却去教训别人 。 其实, 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孩子因为发脾气被家长怒吼:“你脾气大是不是?发脾气是跟谁学的?”———殊不知自己也在对孩子发脾气 。
孩子在学校和人打架, 家长拉过来就是一顿暴揍, 边打还边教训:“你跟谁学的打人?我就这么教育你的吗?”———殊不知教会他们打人的正是自己 。
孩子坐沙发上看电视, 家长在一旁催促:“都几点了还看电视?明天不上学吗?”———那您为什么还在看电视, 明天不上班吗?
我们总是习惯批评孩子, 却无法严格要求自己 。 细细想来, 每位家长都是从孩子慢慢成长为一名母亲, 或者父亲 。 当年我们接受了怎样的教育, 我们是厌烦还是喜欢, 是抗拒还是接受 。 当我们理解了那时的家长, 也便理解了现在的孩子 。
教育孩子永远都不是单方面的期望, 家长负责教育, 孩子负责听从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 我们也不过刚刚从一名“孩子”的角色变成“家长”, 我们比孩子多的是仅仅是经验、阅历和知识, 你不一定比孩子善良, 也没有孩子的天真纯洁,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不应该仅仅是教育和被教育, 也应该存在学习和模仿 。 谦虚的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 孩子也更多的模仿家长的行为 。 当您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家长, 那么孩子也不再会是叛逆顽皮的熊孩子了 。
教育孩子首先要会教育自己, 在心理要有一杆标尺, 能够衡量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当孩子犯了错误, 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教育方面的缺失而不是去找孩子自身的原因 。 孩子成为一个不服从管教, 叛逆贪玩的熊孩子基本都是两种情况导致的:
一是家长在孩子心中没有威望 。
换句话说, 就是家长的行为让孩子不够信服 。 例如前面我所举的例子, 家长一边打骂孩子一边教育孩子不要打骂别人, 孩子内心肯定是不服的 。 家长的教育也只能作为耳旁风, 或者表面屈服听从, 内心也是抗拒的 。
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也让家长失去了在孩子心中的威望, 对孩子百依百顺, 言听计从, 很容易让孩子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家长不过为他服务的保姆, 那么家长对他的教育显然不会放到心上 。
无论是打骂孩子还是溺爱孩子, 都是教育孩子的极端路线, 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会奏效, 甚至会适得其反 。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平等尊重, 以身作则 。 当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 那么孩子听话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
二是孩子生活学习的环境差 。
“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印证了这个道理, 生活学习环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 父母能够教育孩子的东西很有限, 孩子成长学习的主要途径实际上是“看”和“听”, 一些坏习惯都是来自于耳濡目染 。 所以, 父母如果没办法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那么就要时刻关注孩子, 避免让孩子染上坏习惯 。
学校的选择更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一些好的学校被家长挤破头 。 年龄大的爷爷奶奶们总是认为孩子在哪里上学都一样, 主要是靠孩子自己的努力 。 这是很片面的想法, 之前看过一个调查, 清华北大的学生仅有20%来自于农村 。 农村的孩子往往更努力, 但是成材率却远远低于学习生活环境更好的城市 。
【教育孩子,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为了我们的孩子, 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 孩子的成长和转变都需要过程, 教育孩子是一个艰辛而又伟大的工程 。 当您的孩子从一个叛逆顽皮的“熊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自信、有担当的男子汉, 那么为孩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