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样教育孩子,将来就别怪自己“老无所依”


你这样教育孩子,将来就别怪自己“老无所依”

文章插图

现实版的老无所依
这几天美国亚特兰大的华人朋友圈,都在转发这样一条消息:一位81岁的中国老人已在亚特兰大机场停留三天,而她的女儿和孙女就住在亚特兰大 。
原来,老太太是一名退休教师,老伴过世后,自己一人把女儿抚养长大,把女儿培养成清华学子,又送去美利坚留学念书 。 女儿育有一女,离婚后便把才一岁大的女儿交给老人抚养 。
如今,孙女长大了,老人和孙女一起移民到美国,不仅继续照顾女儿和孙女,还为了供孙女念大学,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居 。
故事到这里,本来可以归结为一出隔代“小别离”的温情剧,可惜我们只是看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 。
老人付出一切,在美国却惨遭女儿和洋女婿虐待,被孙女不待见 。 女婿骂她恐龙,女儿对她冷漠 。 老人在美国多年哪儿也没去玩,只去过亚洲超市两次 。
老人不愿在充满冷暴力的家庭氛围里生不如死,决心回故土终老 。 孙女给她买了11月6日的机票,并在11月3日就叫车把老人送到了机场,扬长而去 。
语言不通的老人被发现滞留机场两天的时候,身体已经很虚弱 。 好心人捐助,老人才得以住宾馆,最终妥善登机 。
让我特别难过的是,在新闻的最后一句,写到:可她知道,在旅途的终点,也不是家 。
你这样教育孩子,将来就别怪自己“老无所依”

文章插图

高知识是否等于高素质?
以往,被儿女遗弃的新闻,我们一般看到的场合是——土坯房中,老人蜷缩角落,身体长疮,流着眼泪诉说,家里几个孩子和媳妇,如何把自己当皮球踢来踢去 。
这种特别《法治进行时》的人设一般都在农村,我们的错觉就是——在物质相对富裕,受过教育的家庭,这样的事儿不会出现 。
然而我们一次次被残酷打脸——故事的主角清华学子、美利坚留学,而母亲也是教师,两代高知家庭,故事看上去,荒诞又残酷 。
高学历和高素质,懂知识和有品德,真的可以是两件事 。
高知识是社会体系里的认知标签,但家庭生活,是去标签的,在所有亲密关系中,无关知识体系,只会流露出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
仔细想一下,我们身边的所谓高知家庭,却出现冷漠、暴力甚至犯罪的故事,还少吗?
2009年6月,合肥某博士丈夫对老婆残酷施暴,打断对方肋骨,直至对方报警,可惜警方赶到时已无力回天;
2013年,现年40岁的华裔女化学家李天乐涉嫌利用放射性金属铊,毒死正办理离婚手续、担任电脑工程师的丈夫王晓业;
2015年,南京一对律师&采访人员家庭,对养子实施残酷虐待:用蒸汽烫、用藤条抽、用钢笔戳……
我为什么把这些案例,跟亚特兰大的案例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超出了我们对人类情感的认知界限,不再是普通的爱恨,而是情感的残酷和冷漠——情感残疾 。
如果一个人,在还没成为一个“人”的情况下先有了“才”,在道德和良知尚未溶于骨血的时候,掌握了超于常人的知识或技能,那么他的才,反而会成为杀人的利器 。
我有个朋友评价这一类人叫做——
镶了金边的狗屎 。
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这样的行为让人不齿,但对于老人而言,我觉得,最让她难面对的事实、她的痛苦是——自己牺牲一切、含辛茹苦带大的女儿和孙女,为什么会摇身一变成俩白眼狼?
换句话说,到底什么让孩子受过那么好的教育,却完全不懂得人性,也没有人性?
以及,这样的事情,能不能给我们一点深思——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式,有没有什么问题,是不是正在孕育我们的老无所依?
至少,你该问自己两个问题 。
1、你重视孩子的人格和情感培养吗?
高知识低道德的孩子,到底是怎么被培养出来的?
蒋勋的一篇文章,曾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
“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 。 ”
蒋勋说:“一个只是面对考试的孩子,可能很难有机会碰触到人性和真正的自我,这种挣扎也许会更加无处安放 。 ”
是呀,我们让孩子做奥数、考级、题海战术……但我们忘记让孩子去感受美,接触柔软、懂得人性 。
但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一切瞬息万变,在这种无法掌握中,个人的情感挣扎变得凸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