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开玩笑“不要你”的后果是被下药

【案例】
一位30多岁母亲穿着凉鞋, 头发鬓角都花白了, 左手拎着脏兮兮塑料袋装的几百块钱, 右手牵着女儿推门进心理科医生诊室, 瞪着浑浊的眼睛说了一声“医生好” 。
小女孩不够10岁, 低着头, 一副内向的样子, 脚上崭新温暖的运动鞋跟妈妈的凉鞋形成鲜明对比 。
医生询问就医原因, 母亲的第一句话让医生大吃一惊:“我女儿给我下药!”
该妈妈最近几个月经常头痛、胃痛, 有时痛得睡不着, 一直找不到原因 。 某天因为头痛一下班就躺床上, 让女儿负责煮饭 。 睡了一会感觉想上厕所, 进入厨房竟然发现女儿将“芬必得”药物拆除胶囊将粉末撒进妈妈的饭碗里, 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孩子下药近几个月 。
小女孩说曾经试过放感冒药、消炎药, 但“芬必得”的效果最明显, 每次希望妈妈生病时就会放“芬必得” 。 每当妈妈痛得比较严重时, 便是女儿加大药量 。
对于下药的理由, 女儿的解释让人心酸 。
妈妈心情不好时, 总会跟女儿说:“早知道当初就把你堕掉, 现在也不至于这么辛苦”, 还多次扬言“不要你了” 。 妈妈的话让孩子非常紧张, 自己没有妈妈就成孤儿了, 对于已经被爸爸抛弃的孩子来说, 这是巨大的恐惧 。
女儿说:“妈妈不舒服时, 说话很温柔, 这是平时所没有的, 还会抱着自己说‘以后靠你了’, 觉得自己被认可, 只有这时才感觉自己不会被妈妈抛弃 。 ”
对于女儿的解释, 妈妈一脸愕然, 说“不要你”之类的话只是气话, 只是为了让孩子懂事, 没想到会让孩子信以为真 。

和孩子开玩笑“不要你”的后果是被下药

文章插图

你跟孩子说过“我不要你”吗?
孩子哭闹不听话时, 很多大人会习惯说“我不要你了”, 每当大人说这句话时, 一般的孩子会哭闹得更厉害, 或者瞬间收敛自己的行为, 那是因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遭到了威胁, 因而感觉到害怕、紧张而向父母妥协 。
“我不要你”, 其实对孩子很残忍
回忆孩子从“无”到“有”的点滴, 你就会知道“我不要你”这句话对孩子是多么的残忍:
子宫里, 当宝宝有了听力, 第一次聆听到来自外界却又那么触及心灵的声音, 每当听到刺耳或过大的声音时, 会感觉到这个声音的及时安抚, “宝宝, 别怕, 妈妈在”, 这时孩子如同在黑暗中见到阳光, 会感觉很安心 。
出生后, 宝宝的眼睛在最初的几个月看不清, 对于人来说, 最恐惧的莫过于摸不着边的黑暗, 他们离开了子宫, 周围一片空旷, 他们经常会通过似乎突然被惊吓来表达自己的无助, 他们还会用哭声告诉妈妈:“妈妈, 我害怕, 请抱抱我 。 ”躺在妈妈怀里, 聆听妈妈的心跳、闻着妈妈的体味, “噢, 这心跳这味道, 多么熟悉”, 宝宝再次找到了安全感, 把妈妈当成了唯一的依靠 。
肚子饿了、寒冷了、尿湿了、摔倒了、做噩梦了, 当宝宝的这些需求都能被妈妈及时关注, 宝宝会感觉到很安全——我不再害怕饥饿、不再害怕寒冷、不再害怕小屁屁粘着不舒服、也不再害怕摔倒和做噩梦, 因为妈妈很懂我, 总会在第一时间来到我身边, 轻轻地抱着我:“妈妈在, 不怕”, 惊恐的小生命瞬间得到了安全……
从此, 宝宝把妈妈当成了世上最温暖的港湾和安全支柱 。
孩子的安全感是怎么没有的?
但当他们慢慢长大, 有了自己的主意和小脾气, 妈妈一句气话“我不要你了”, 想象一下孩子的感受——保护自己的那个小襁褓没了, 相反自己还被推向了陌生的境地, 那里只有自己一个人, 旁边可能还有威胁生命的危险 。
对于还未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幼儿来说, 是何等的恐惧?他们饿了, 没人哺喂;他们摔倒受伤, 没人再把自己抱起来;当生命遭遇威胁, 也没人紧紧抱住他们……
越小的孩子, 他们越以为妈妈的这句“不要你”是真的, 所以他们会瞬间哭闹得更加厉害, 或者立即跟大人妥协避免大人“不要自己” 。
但“不要你”的阴影已经停留在孩子的内心, 凡是被恐吓过的孩子会变得粘人、没安全感 。
当哪天孩子长大、自己能真正独立时, 他们可能会变得冷漠, 对妈妈的话和情绪无动于衷, 因为自己童年的安全感被践踏、情绪也是被妈妈无视, 孩子是父母最佳的模仿者, 他们也会同等反馈回爸妈, 亲子关系也渐行渐远 。
但对于未能真正独立的孩子来说, 年幼的他们只会内心充满恐惧, 巨大的不安全感让他们采取行动来让妈妈留在身边, 所以开头的案例, 孩子给妈妈下药也是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