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妈妈就该是这种心态 谢谢你!曾经把我当作全世界

把你当作全世界 , 是源于生存的需要
求生 , 是人类最大的本能 。 俗话说:“有奶便是娘 。 ”生存的需要 , 是孩子的第一需要 。 生命 , 何其脆弱 。 成人尚且如此 , 何况一个尚不具备自我生存能力的孩子呢?在具备自我生存能力之前 , 他不得不依赖他人维系生命 。 选择一个合适的可以依赖的“重要他人” , 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 。 无疑 , 妈妈是最值得孩子信赖的人选 。 毕竟 , 在孩子降生之前 , 母腹十月 , 他就已经与妈妈声息相通 。 妈妈的身体 , 甚至妈妈的性格、情绪与其他 , 在出生之前 , 孩子早已熟悉并习惯 。 这是其他抚养人无法比拼的 。 只有当妈妈没能抚养孩子 , 或者不尽抚养孩子之责时 , 他才迫不得已 , 转换依恋对象 , 将对妈妈的依恋之情转移到其他抚养人身上 , 寻求支持 。
把你当作全世界 , 是爱最好的表达
当然 , 除了生存的需要 , 把妈妈当作全世界 , 也是孩子表达爱的方式之一 。 因为最爱的人是妈妈 , 他自然希望自己的一切都与妈妈发生关联 。 因此 , 吃饭 , 要妈妈喂;睡觉、玩耍 , 要妈妈陪;洗漱 , 穿脱衣服 , 要妈妈动手;早上一睁眼 , 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找妈妈 。 妈妈若在身边 , 孩子便很安心 。 否则 , 他会玩命地哭闹 , 直到妈妈出现在眼前 。 即便妈妈已经累得不行 , 困得不行 , 心情沮丧 , 或者生病 , 孩子也期待妈妈给予他更多的关注与回应 。 他的心智发育程度决定了他无法理解妈妈的辛苦与烦闷 , 他唯一能理解的是:我爱妈妈 , 所以 , 我要跟妈妈在一起 , 我要让一切与妈妈关联 。
玩具、食品、服饰……很多东西 , 孩子都可能挑拣 , 或者眼红别人手里的 , 但他绝不眼红别人的妈妈 。 在他的心目中 , 妈妈永远是最好的 , 是他最爱的那个人 。 孩子对妈妈的爱如此纯净 , 不掺杂任何其他成分 。 妈妈美也罢 , 丑也罢 , 好也罢 , 坏也罢 , 有没有耐心也罢……一切的一切 , 孩子都不在乎 , 只要能跟妈妈在一起 , 甚至被责罚、打骂 , 他全都可以忍受 。
孩子对妈妈的爱 , 比妈妈对他的爱更纯粹 。 我们的爱往往裹挟了一些条件 , 比如 , 当孩子“听话”时 , 我们很满足 , 但当孩子“发脾气”、讲不通道理时 , 我们就失去了耐心 。 也就是说 , 当某些条件不在的时候 , 我们的爱常常会打折扣 。
无条件接纳与给予 , 是走向独立的资粮
当孩子把妈妈当作全世界时 , 他对妈妈的依赖会让我们处于一个矛盾的漩涡——既欣慰 , 又担忧 。 孩子对“我”无条件的依恋 , 不仅向“我”示现了爱 , 也肯定了“我”是个称职的母亲 。 与此同时 , 我们也担心 , 若孩子如此依恋“我” , 会不会影响他走向独立呢?于是 , 我们想到了要给孩子一点点压力 , 把他推出去 。 而孩子 , 在他没有准备好之前 , 他不仅不会走出去 , 反而会因这个推力贴“我”更近 , 而“我” , 不了解这一层 , 便觉得孩子有“问题” , 这种担忧会促使我们以更大的力度将孩子推出去 。 一部分孩子貌似勇敢地走出去了 , 内心却裹挟着惶恐、自贬、自弃等成分 。 在孩子尚小时 , 如果我们不能接纳他这个阶段性的反应 , 他的某一部分就被我们变相地否定了 , 他的自我便附加了一个阴影 。 如果他自己没有机缘自我修复或转化 , 这个被否定的部分就可能让他变得自卑、自贬、内心虚弱、畏缩等 。
无条件接纳孩子这个阶段性的需求 , 是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支撑 。 一旦孩子准备好了 , 只要我们不妨碍他 , 走向独立是他必然的一种需求 。 我们不需要那么急切 , 不需要那么担忧 。 尽情享受跟孩子在一起 , 只有他出生的头几年 。
3岁之后 , 只要孩子发展正常 , 他的心就已经开始往外飞 。 虽然他依然会依恋“我” , 但是这种依恋的程度开始削弱 。 在他需要的时候 , 给予他 , 本身就是一种滋养 。 当然 , 这里有个界限 。 接纳与给予不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 , 不是溺爱 , 该有的原则是不可少的 。 否则 , 我们同样会妨碍孩子成长 。 如何去判断与把握这个度 , 需要我们智慧地去觉察 。 而智慧 , 不会在我们急躁与焦虑的时候生起 , 因此 , 调整“我”自身的状态很重要 。 “我”状态好了 , 能够平和地面对一切了 , 自然清楚如何去面对 。
把你当作全世界 , 滋养了谁?
实际上 , 孩子对妈妈的全心信赖 , 他无条件的爱 , 他看问题的角度 , 思考的方式 , 常常可以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 带给我们启示 , 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平和、丰盛 , 让我们的思维更灵活 , 让我们的生活态度更正面 , 更积极 。 所以 , 养育孩子的过程 , 享受孩子全心信赖的过程 , 也是一个滋养我们自我的过程 。 看到这一层 , 我们就可以更享受育儿这件事 , 而不是把它纯粹当成是一种付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