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新冠肺炎 | 气溶胶传播是啥?新冠病毒的超长时空传播途径

来源 / 健康巴渝12320
8日下午 , 上海市举行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 , 卫生防疫专家强调 , 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
1.新冠肺炎如何传播?

【健康知识】新冠肺炎 | 气溶胶传播是啥?新冠病毒的超长时空传播途径

文章插图

2.气溶胶是撒子?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中的颗粒 , 例如空气中的小液滴 , 而颗粒的大小 , 决定了“气溶胶”的物理传播性质:
(1)对于5微米以下的颗粒 , 很容易穿透呼吸道 , 一直到达肺泡腔 。
(2)对于10微米以下的颗粒 , 很容易到达声门下方 。
(3)如果颗粒大于20微米 , 因为重力的影响 , 传播不太远 , 就不太容易被吸入 。
总之 , 气溶胶的大小决定了传播的远近 , 颗粒越大 , 传播的距离相对较近 , 即便被主动吸入 , 也是沉积在上呼吸道中;颗粒越小 , 颗粒就飘得越远 , 也容易穿透进入下呼吸道 。
3.气溶胶传播是啥?
气溶胶传播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 , 形成气溶胶 , 吸入后导致感染 。
通俗来讲:气溶胶的本质是能够悬浮在空中的微粒 。 相较于一般的空气传播来说 , 气溶胶能悬浮得更久、飘得更远 。 就好比走在路上闻到烟味 , 但身边明明没有人 , 这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的气溶胶 。
4.什么情况会产生气溶胶?
最常见的是咳嗽、打喷嚏的时候 , 所产生的飞沫就是气溶胶的来源 。 排泄活动也可以产生气溶胶 。
5、气溶胶传播方式跟飞沫传播相比 , 有什么区别?
【【健康知识】新冠肺炎 | 气溶胶传播是啥?新冠病毒的超长时空传播途径】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距离不同 。
飞沫是人打喷嚏或者咳嗽等活动排出的唾沫液滴 , 其粒径一般为1至5毫米 , 在传染源1至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 , 属于近距离传播 。
而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排出的液滴 , 其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 , 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 , 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 , 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 , 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 , 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 。
6.气溶胶传播对我们有多大威胁?
四川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曾撰文表示:由于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中有病毒RNA , 并且是液体混合物 , 很容易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 。
病毒在气溶胶里存活时间可以更长一些 , 所以防控难度更大一些 。 但是好在气溶胶颗粒比较大 , 一般大于10微米 , 50微米以上的最多 , 因此一般医用口罩(或者防范雾霾的口罩)可以阻拦这种粒子 。
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 , 重量轻 , 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 , 随风飘走了 , 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 。 另外 , 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 , 又有电荷 , 病毒很容易被破坏 , 存活度不高 。
据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能在干燥空气中存活48小时 , 这可能主要是它有包膜 , 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 在没有宿主细胞时可以成为“晶体”等待时机 。 “晶体”也有一定感染性 , 所以有接触传染 。 假如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能被吸附在气溶胶里 , 我们戴口罩也能防范 。
7.如何科学防护?
专家建议:按照新冠病毒的传染规律 , 有条不紊地科学防控 。
(1)取消一切社会活动 。
(2)如果必须要出门的话 , 注意佩戴口罩、防范地面灰尘等 。
建议少出没公共场所 , 同时保持公共场所地面清洁 。
出门在外时 , 务必佩带口罩、手套、帽子等 , 注意漏气的口罩也将增加感染几率 , 要正确佩戴;尽可能选择有较大通风空间的交通工具、单独隔离式工具 , 如自行车、私家车等 。
外出回家时 , 尽量避免将外界可能的污染物带入室内 , 如鞋子、衣帽等可迅速脱掉并单独隔离存放数天 , 立即洗手、洗脸 , 可能的话立即洗个热水澡 , 保持个人卫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