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哪个市(现在红旗渠还在用吗)


上个世纪70年代,周总理曾自豪地说过:“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南京长江大桥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但为何一条深处太行山中的河渠也能得到周总理的赞叹?红旗渠又为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世人称作“人工天河”?

即使放在今天,利用各种现代工程机械和技术手段,开凿一条总长超过1500公里的河渠,恐怕也需要好几年时间 。何况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物资极端匮乏,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太行山上,为了修一条这么长的渠道,7万人整整花了10年时间,才完成这一世纪工程 。

为什么要修红旗渠?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来叫林县,1994年撤县建市),而林州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一侧是太行山万仞绝壁,另一侧是漳河河道 。但由于当地广泛分布石灰岩,多裂缝溶洞地貌,造成地表水极其容易散失,地下水则深藏地下,中间有隔水层,开采难度太高 。
如果翻开林州县志,映入眼帘最多的字眼就是大旱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436~1949这514年内,当地发生了100多次旱灾,其中大旱绝收就达到30次之多 。旱灾之后就是流民失所,饥荒遍地,当地历史上多次出现“十户仅存二三,夫卖其妻,父弃其子”的惨状,更发生过不少“人相食”的人间悲剧 。
早年间,林州到处传唱“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的民谣 。这是林州当地干旱缺水的真实写照 。

林州市被太行山包围,西侧是万仞绝壁,东侧是低山丘陵,中间虽然是盆地,但盆底自西向东倾斜,满布如漏斗般的石灰岩,根本无法积蓄雨水 。
虽然南北两端都有河流,尤其是北面有漳河,但大多是季节河,河床坡陡,流径短促 。一到雨季,就容易形成山洪,冲毁农田作物 。但到了冬春两季,便时常干涸断流,一滴水都没有 。
水是万物之源 。没有水,庄稼活不成,人们吃不饱,就要闹饥荒 。许多人要到离家十里之外的地方去挑水吃,一年洗不上一次脸,更别说洗澡和灌溉了 。
为了解决居民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在党代会上提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5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决心在太行山腰修建引漳入林工程,把从林州北端流过的浊漳河河水引入盆地,从而彻底解决用水困难问题 。

修建红旗渠有多难?【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哪个市(现在红旗渠还在用吗)】当时新中国建立才十几年,正是群情激昂,百废待兴的年代,大家都充满了理想和干劲,尤其是饱经干旱之苦的林县人民 。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建 。第一批37,000多名当地百姓,组成了庞大的施工队,进驻太行山,开山凿洞,打算大干三个月,赶在五一劳动节前通水 。
要引漳入林,必须解决5个问题 。
一是当时全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特殊时期,林县也不例外 。
二是财政只有300万储备资金,但工程预算初步估计要7,000万 。
三是全县只有3,000万斤粮食,根本无法维持供应 。
四是修渠技术问题难以解决,全县当时只有28个水利技术人员,最高学历不过中等技术学校毕业 。
五是引水路途遥远,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 。

但是他们低估了红旗渠修建的难度,要知道当时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物资都非常紧张,他们除了人手充足以外,其他什么都缺 。
红旗渠总投资12504万元,国家投资4,625万元,剩下的7,878万元,全部由林州自筹 。为了筹到资金,当地发动全县人民外出打工,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只要能挣钱,挣了钱都回来修河渠 。
买不起水泥就自己建水泥厂,不懂现代技术,就用土办法,就地取材,就地烧制 。整个工程使用了6705吨水泥,其中有5170吨是自己生产的 。
水泥是这样,钢筋、炸药也是这样 。从外面拿不到物资,只能用劳动人民的智慧,靠自己的土办法,一座山头一座山头的削过去,一条隧道一条隧道的打过去 。

前后投入7万人,每人每天只有1.5斤口粮,且大多是玉米面和红薯干等杂粮 。到了后来,粮食供应不上,每人每天不到6两口粮,只能在食物中加入野菜和树叶充饥 。
面对如此艰难恶劣的环境,英雄的林州人民克服所能克服的一切困难,前后花了10年时间,铲平1250座太行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了12,408座各种建筑物 。
如果把红旗渠挖出来的土石方,砌成二米高三米宽的墙,可以贯穿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新的“万里长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