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范仲淹所在的朝代皇帝是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这一句话是曾经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大家都读过的,这一篇《岳阳楼记》也是我们曾经背诵过了 。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第三次被贬谪之后所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的大起大落已经让他看淡风云变幻,但对于天下大事的关切却仍是当年风范,不失文人傲骨 。
这首词可以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等等这些词句都是名扬古今的名句 。
就这一篇《岳阳楼记》就让范仲淹声名鹊起了,直接涨粉几十上百万的那种,当然范仲淹一生中值得赞叹的故事其实还挺多的 。
公元1014年,北宋皇帝宋真宗御驾应天府,诏告百姓:
所有臣民不论老幼、不分贫贱,可到“重熙颁庆楼”免费吃三天 。
万民鼎沸,应天书院的师生相约而行,唯独一位学子不为所动,依旧潜心读书 。
同学诧异地问:“睹圣颜,享美食,千载难逢,为何不去?”
学子摇头说道:“书念不好,见到圣上也没用;书念好了,他日再见也不晚 。”
一年后,学子进士及第,不仅一日看尽长安花,日后还成了国家的肱骨大臣 。
他就是范仲淹,后世称誉“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
说到范仲淹的故事,那么不得不从范仲淹小的时候说起了 。
范仲淹是历史上昭若日月的正派人物,他去世后被朝廷谥为“文正”,成为千多年后文人的道德标杆,士子无不以他为榜样 。
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困顿,但却是这样坎坷的人生经历把他变成了传奇 。
就是这样传奇的一个人年少的时候却是挺不好过的,怎么说呢,牙牙学语的年纪丧父,母亲带着自己改嫁,在不知身世的情况下度过了幼年时期 。
可以说范仲淹从降世之后就开始了坎坷的人生之路,今年出生明年父亲就骤然病逝了,家里的顶梁柱没了,孤儿寡母的确实也很难生活 。
再加上实在是贫困家庭,无奈之下母亲谢氏就带着年幼的范仲淹改嫁到朱姓商人朱文瀚的家里 。
所幸遇见为之良人,范仲淹改名为朱说,并且其身世并未告知范仲淹,由继父抚养至成年 。
虽然朱文瀚是商人,但是实话实说也不是什么富商家庭,幼年时期范仲淹就随着继父四处奔波,生活可以说十分艰苦,比他母亲还未改嫁前的生活也就好那么一点吧 。
好在他的继父朱文瀚也是进士出身,也是将范仲淹视如己出,并没有因为他是继子就对范仲淹另眼相看 。
这一点在现在的社会有时候也是比较难得的,更别说在封建时期的那种传宗接代的思想之下 。
朱文瀚对范仲淹也是细心教导,教他读书明礼,也没有让他跟自己学习经商 。
可能是自己的商道经营得也不怎么样,再加上他知道范仲淹的原生家庭是世代为官,也想让范仲淹继承其原家族的遗志吧!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宏愿也是范仲淹在朱文瀚的教导之下立下的 。
因为继父的家庭也并不富裕,所以伙食也不是那么好,经常就是白粥配咸菜,所谓的寒窗苦读范仲淹就真的是苦读了 。
其母谢氏也知道,即使朱文瀚将范仲淹视如己出,但是终究不是他的骨肉,即使继父再好终究还是继父 。
依靠别人的生活不能太久,用自己的能力赚取回来的才是自己的东西,还是要自身的强大才是最好的 。
所以谢氏并未放松对范仲淹的教导,范仲淹刚到入学的年纪谢氏就给他找了一个寄宿学校——醴泉寺,谢氏认为读书是能够改变人的命运的!
孩子早晚都要离开父母的身边独立生活,现在母亲能做的就是引领你将来生活的大致方向,最后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就靠你自己争取了 。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母亲已经领你进门了,是龙是虫就看你自己的打拼了 。
小范倒是没有让谢氏失望,学习刻苦,学识也是日渐丰富,谢氏每天脸上也都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
可惜好景不长,范仲淹的大山又一次坍塌了一座,随着继父朱文瀚去世范仲淹的生活又陷入了艰难困苦之境 。
直到22岁那年,范仲淹放假回家过年 。朱家的众位少爷一看继子回来了,莫不是要回来争家产 。
于是便四处刁难,更是毫不避讳的隐喻范仲淹“你不是我们朱家的人还想不要脸的一直用朱家的钱” 。
这下子范仲淹再怎么样也想得出来了,于是便愤愤的回到家中询问母亲 。
谢氏这时候已经是年近半百了,自从朱文瀚去世之后,谢氏就已经有预感范仲淹的身世即将被引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