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打击乐器(象脚鼓鼓身木料选用什么树)


“彩云之南 , 我心的方向……”
伴随着动人的旋律 , 云南省瑰丽奇特的地域风貌和绚丽丰富的民俗风情在我们脑海中渐渐晕染而出 。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 云南人总是带有“能歌善舞”的标签 , 例如优秀的艺术家杨丽萍老师的孔雀舞就经常让人叹为观止 。

在众多少数民族中 , 千百年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繁衍生息的傣族人更是一个迎歌起舞的民族 。
在这里音乐是不可缺少的生活调剂品 。
音乐和舞蹈是他们表达内心的喜悦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望的一种方式 。
每当节日及高兴时 , 他们都会跳起独特的民族舞蹈来庆贺 。

除了孔雀舞 , 这里还有一种独特的舞蹈——象脚鼓舞 。
【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打击乐器(象脚鼓鼓身木料选用什么树)】
象脚鼓并非傣族人独有 , 在西双版纳 , 多个民族都有象脚鼓舞这一民间艺术 。
但傣族象脚鼓舞因其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 , 最具代表性而在民间拥有最广的认知度 。

提起象脚鼓 , 有些外地的朋友会好奇 , 这种乐器会不会是大象腿做的 。
虽然名字是“象脚鼓” , 但是与大象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
傣族人们是爱大象的 , 可不舍得砍了象腿做鼓 。
象脚鼓
象脚鼓 , 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 , 因鼓身像象脚而得名 。
其鼓声轻快热烈 , 鼓舞舒展优美 。
在西双版纳勐远仙境的城子村的佛寺中 , 就陈列着象脚鼓 , 非常有气势 。

仅仅是陈列在那里 , 就足够让人敬畏 。
勐远仙境周边的傣族村寨 , 但凡到了节庆的时候 , 都会表演象脚鼓 。
关于象脚鼓 , 背后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
象脚鼓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的勐遮地区是一个碧波荡漾的美丽湖泊 。
可湖畔却盘踞着蟒魔和龟魔 , 它们四处造孽吞食人畜 。
后来一位傣族武士带着一群猎人来到湖边 , 消灭了吞噬人畜的蟒兽 , 取皮蒙在空心树和竹筒上敲击取乐 , 于是便形成了鼓 。
几年以后 , 有两位驯象人把鼓改成象脚腿的形状 , 自此以后傣族民间便有了象脚鼓。

象脚鼓的制作
象脚鼓是由鼓身和鼓皮两个部分构成的单面桶鼓 。
其制作工序繁杂 , 需要用到锯、锤、斧、刀、铲、凿、锥等工具 , 一只象脚鼓从选树到制成大约需要3—4个月时间 。

论工艺的复杂程度 , 笔者能想到的就是北京景泰蓝的珐琅彩了 。
然而 , 珐琅彩的很多工艺已经工业化、规模化了 , 可是象脚鼓如今依然是纯手工 , 工艺难度更高 , 也更珍贵 。

象脚鼓的制作没有统一的规格标准要求,而是根据树材、季节、鼓皮厚薄以及艺人经验来确定 。
(一)选树
一般用椿树、杨柳树、云槐树、刺通树、攀枝花树、牛嗓管树等几种 , 树龄要求要在30年以上 。
选好的木料需要先砍出大概的形状放在阴凉处置干备用 。

(二)下料
鼓长和鼓面直径比例掌握在5:2之间 。
鼓面的直径一般小于鼓脚直径2-6厘米 , 鼓面边厚不超过鼓脚的三分之一 。
鼓的上中下三部分的尺度比例 , 一般是4:2:4 。

(三)内部镂空打磨
先镂空鼓脚 , 再镂空鼓面 , 最后镂空鼓腰 , 鼓面和鼓脚镂空十分讲究 , 要求厚度适中 , 鼓面边厚不能超过鼓脚的三分之一 , 比例协调 , 否则 , 音质、音色以及共鸣程度等便会产生怪异感 。
鼓腰是连接鼓面与鼓脚的重要部分 , 最后的音响效果往往取决于鼓腰部分 。
内部镂空完后进行打磨 。

(四)外部凿刻打磨
将鼓身外部按所需尺寸及形状凿刻完工后进行打磨 。

(五)蒙制鼓面
现在制作的象脚鼓,鼓面一般采用上好的牛皮或羊皮 。
鼓皮四周用细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 。

(六)彩绘装饰
鼓身外雕刻花卉、大象、马鹿、蝴蝶、龙、凤、蝙蝠等纹样并彩绘 。
精心打磨后用红、黄、绿、黑、白等色给象脚鼓上漆,最后上一道清光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