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北京哪个好(上海和北京的城市气质)


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确立两个月后,上海和北京先后出台了实施方案 。
一直以来,上海和北京都被认为是国内最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的两座城市,因为它们的经济实力、人口体量和消费水平,都位居国内最高水平 。
上个月,上海和北京先后印发了《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和《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 。至此,国内最有国际消费中心相的两座城市,都有了路线图 。
它们究竟打算怎么干?搜狐城市带你梳理一下 。
-01-
上海外引首店: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
北京内育品牌:孵化百个新消费品牌
既然是国际消费中心,首先要聚焦的就是“国际” 。按照商务部的说法,就是要广泛聚集全球优质市场主体和优质商品、服务,同时加快培育本土品牌,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 。
在这方面,上海和北京都提出要外引知名首店、内育本地品牌,但相对来讲各有侧重 。
上海更侧重外引 。上海提出,未来要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吸引高能级品牌首店、旗舰店、概念店入驻,每年新增各类品牌首店800家以上,同时支持国际品牌来沪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等活动 。
要聚焦全球品牌和商品、打造全球首发,首店经济是重中之重 。实际上,作为首店经济的首提地,上海的首店经济一直领跑全国 。在2018年,上海便引进品牌首店835家,其中国际品牌首店300余家,国际零售商集聚度升至全球城市第二位 。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共引进各类首店数量2408家,是排名第二的北京的1.8倍 。
当然,上海外引知名首店、打造新品首发是有其独特优势的,那就是进博会 。自2018年起,进博会已连续在上海举办了三届 。以疫情前的第二届进博会为例,它撬动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参加,当时有超过1000家境外企业是首次亮相 。
相对来讲,北京虽然也聚焦首店经济,却略逊一筹 。北京制定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吸引国际国内品牌在京开设3000家以上首店、创新店、旗舰店,将本市打造成为全球首发中心 。五年新增3000家,相当于每年增加600家,略逊上海一筹 。
但北京在内育本地品牌方面,制定了更为详细的目标 。北京提出,到2023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新消费品牌孵化体系,在美妆、食品、服饰定制、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领域,培育一批新消费品牌企业 。到2025年,力争孵化100个以上新消费品牌,其中亿级规模品牌20个以上,千万级规模品牌80个以上 。
此外,在内育本地品牌方面,上海和北京都注重老字号的发展 。上海支持老字号在进博会宣传推广,进免税店、上跨境电商平台;北京将在前门、大栅栏、琉璃厂等区域打造10个左右老字号聚集区,重塑城市商业名片 。
实际上,从上海和北京的不同侧重,也可以看出两大城市的气质差异 。上海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对外开放的大都市,时尚、开放、包容几乎已刻进血液,国际品牌首入内地,基本上都会选择上海 。而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文化中心,培育地方“老字号”,以及打造有城市特色的新消费品牌,能够更好地彰显其文化底蕴 。
-02-
北京线下补短板:打造千亿级商圈
上海线上猛发力:建设直播电商基地
国际消费中心要聚焦的自然还有“消费”,就是要高标准推进商圈建设,引领消费潮流风尚,全力打造消费升级的新高地 。
商圈建设是上海和北京共同聚焦的重点赛道 。比如北京明确提出,要打造2至3个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和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上海也将依托示范步行街,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 。
千亿级国际化商圈是一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标配,目前国内尚无城市形成这种体量的商圈,这与城市本身的经济总量、社零总额和历史积淀有关 。未来,北京将依托华贸购物中心、国贸商城、北京SKP等商业综合体,加快形成千亿级国际化商圈 。
2020年,北京华贸中心主力店SKP的销售额达177亿元,不仅连续十年蝉联中国“店王”,且首次问鼎全球“店王”
上海在世界级商圈的建设上,则更注重业态和功能上的多元 。它要提升的六大世界级商圈——南京路、小陆家嘴、淮海中路-新天地、豫园、徐家汇和北外滩商圈,既有综合性商圈,也有突出上海的海派特色商圈,以及发挥民俗特色的商圈,充分挖掘了上海的独特元素 。
在引领消费潮流、拉动消费升级方面,上海和北京共同聚焦了美食、文旅、体育、康养、会展等多个赛道,同时加快培育数字消费等新生态 。比如在美食方面,上海和北京都剑指国际美食之都,北京更是明确提出到2025年引进500个左右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试图摘掉“美食荒漠”的标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