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养成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养成教育论文

养成教育论文(谈养成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现在基础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孩子作为接受者,学习没有主动性,情绪冲突,甚至出现各种极端现象 。很多人认为这是唯“分数”论的结果 。从孩子肩上背着的“大书包”可以看出,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压力有多大,重压之下怎么会有兴趣?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基础教育实际上没有更大的改革空,广大教育工作者迷失在迷茫中 。当然,如果单纯把希望寄托在教育体制的改革或者具体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的教育流程 。学习是人类的高级本能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心灵感应,回归教育的纯真,充分依靠孩子本身,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言传身教,用更多的行动代替说教,培养孩子的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只有重视这个教育过程,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改善“学生厌学,老师压力大”的现状 。所以,形成教育,也就是形成好的习惯,是教育的最终结果 。

压在孩子背上的“大书包”
早上谁最忙?是上班很匆忙的白领吗?黎明前在街上工作的是清洁工吗?还是一个刚睡公关的企业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我眼里,最忙的就是手里拿着巨大的书包和早餐奔向学校的小学生们 。最引人注目的是身后的大书包,矮个子的孩子,书包碰到小腿,跑得不稳 。
从这个现象不难看出,孩子的学习压力不小,教育部一直在减负 。而社会上的“唯分数论”并未能真正解放孩子,出现了“老师累,孩子更累”的现象 。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孩子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厌学情绪严重、知识面狭窄、能力低下、综合素质低下等 。最后,家长无奈,老师也不行 。
但是设身处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单方面的原因吗?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师难道没有责任吗?

“大书包”里有什么?
正如林格先生在《教育无用论》一书中所写的,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个代表团来到中国的小学,看到孩子们学习整齐,写字努力,做题努力 。他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肯定会超过美国的教育,因为他们的下一代真的很努力 。碰巧一个来自中国的访问团也去了美国学习 。当他们看到他们的学校时,学生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坐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整个教室乱七八糟,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教育在未来几年内肯定会在美国崩溃 。事实证明,中国的教育出了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教育并没有崩溃 。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必须思考 。
要解决“大书包”的问题,首先要知道孩子的“大书包”里装的是什么 。
很多家长和学校认为多做练习是提高成绩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孩子要做很多课外材料 。家长买一些资料书籍,表面上是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但是这些材料让孩子读起来有趣又有活力吗?为了不“辜负”父母的“良苦用心”,孩子们只好把它们放在书包里背 。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同样,在这种高压的情况下,孩子只会越来越厌恶学习,久而久之就厌学了 。所以,“大书包”里装的不是知识,是负担 。要让孩子对主动学习产生兴趣,就要让孩子放下包袱,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 。

把“大书包”里的压力拿出来
1.了解孩子才能了解孩子 。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从根本上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首先要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教育就是要发现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明白学习是人的本能,是一种需求,就像吃饭喝水一样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 。
2.降低难度是激发兴趣的唯一途径 。
孩子不喜欢学习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甜头 。让孩子尝到甜头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知识总量,降低学习难度,让孩子不断取得小成就,尝到甜头 。在学习的过程中,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 。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会获得一种步步成功的动力 。
在不断激励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孩子学习的持久乐趣 。学习的确是一件苦差事,但对于灵魂来说,却意味着满足和快乐 。所以降低难度和知识总量的目的是让孩子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本质是快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