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詹天佑迁坟始末 詹天佑的简介

【亲历者讲述詹天佑迁坟始末 詹天佑的简介】
詹天佑的简介(亲历者讲述詹天佑迁坟始末)
法制晚报2017-11-3015:20:32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采访人员 崔毅飞)1982年5月,为纪念詹天佑先生,原铁道部决定在北京延庆青龙桥车站修建詹天佑先生新墓,并将詹天佑原在北京海淀区万泉庄的墓迁到新墓地 。时隔三十五年,当这段记忆已经变得模糊,作为迁坟过程为数不多的亲历者,北京铁道报采访人员部原主任周系皋先生,回忆并讲述了詹公夫妇迁坟的全过程 。
詹公最初葬于海淀区万泉庄
1982年5月,时任北京铁道报采访人员部主任的周系皋,接到一个让他终生难忘的报道任务,采访詹天佑迁坟仪式 。对于周系皋来说,詹公是中国铁路人的楷模,但其印象多存于书本中,想不到还能有幸瞻仰詹公遗容 。
据周系皋回忆,原铁道部决定在青龙桥车站修建詹天佑先生的新墓,同时将詹天佑夫妇原在海淀区万泉庄的墓迁到新墓地 。
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在北京居住过 。他曾对夫人谭菊珍说,北京气候凉爽风景秀丽,很喜欢这个地方,愿意住在北京养老,将来去世后也葬在北京 。因此,家属遵照他的愿望,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万泉庄购置茔地,建造坟墓 。
1919年,詹天佑病逝于汉口 。1926年,詹天佑的夫人谭菊珍去逝 。夫妇二人合葬于万泉庄 。
詹天佑夫妇遗体 连同棺柩一起火化
詹天佑墓迁移,是1982年5月17日开始进行的 。当天上午8时许,周系皋来到海淀区万泉庄 。詹墓周围已搭建了多处民房,他赶到的时候墓已经挖开,两具棺柩已清出土面,并未见到墓碑 。
棺柩用吊车隔着排房吊出墓穴后,詹天佑之子詹文耀及在京之孙辈等亲属来到棺前 。在棺木吊出墓穴前,周系皋采访了詹文耀,了解了一些他所知道的詹公生前生活简朴、不崇尚奢华的事迹 。
两具棺柩均为楠木质料,虽已在地下埋了半个多世纪,但仍然完好无损 。较小的棺材顶头木板雕雕刻着“福禄寿三星图”,较大棺材的顶头板刻的是“五蝠(福)捧寿” 。
打开棺柩的过程中,先是在后部凿洞,放出其中黑水,揭开尸布……人们看到,较小的棺内安卧的是詹天佑,较大棺内是其夫人谭菊珍 。从棺内捡拾的遗物有詹天佑翡翠帽花一枚,詹夫人首饰几件,仅此而已,别无它物 。
随后,詹天佑夫妇二人的遗体连同棺柩一起火化 。
骨灰送往新墓内安葬 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天后,1982年5月19日,詹天佑夫妇的骨灰,被送往青龙桥车站的新墓内安葬 。
詹天佑新墓位于青龙桥车站、詹天佑铜像和纪念石碑后的山岗上,背倚青山,面迎日出 。古长城从墓地右侧直泻而下,先生生前修建的“之”字形铁路从墓前穿过 。
新墓平面布局采用符合我国民族习惯的前堂后墓、中轴对称等传统手法,由墓体、横碑、墓台、月台、台阶五个部分组成 。“詹天佑先生之墓”七个古朴的汉隶金字,出自著名书法家徐之谦先生的手笔 。半圆冢下的墓穴中,安放詹天佑夫妇的骨灰盒 。
周系皋记得,詹天佑夫妇的骨灰盒为木材质,看上去比较简朴 。迁坟仪式上,除了詹天佑夫妇的后人外,铁道部、北京铁路局、北京市市政府领导也有参加 。在场的媒体采访人员,除了来自行业报的周系皋,还有北京日报等新闻单位的采访人员 。
迁坟仪式过去了三十五年,周系皋也已退休多年,但这次采访经历却让他终生难忘 。如今,詹天佑夫妇的长眠之地及其青龙桥车站,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詹天佑简介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汉族,字眷诚,号达朝 。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 。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 。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 。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