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创作于20世纪多少年代


四世同堂创作于20世纪多少年代(岁月里的《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老舍20世纪40年代最主要的长篇小说 ,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作品 。遗憾的是 , 这部“笔端蘸着民族的和作家的血写成的‘痛史’和‘愤史’” , 在老舍生前没有出版过全书完整本 。因此 , 《四世同堂》浦爱德全译本的发现与回译 , 引起了学界与“老舍迷”的关注 。
在美国期间 , 老舍与浦爱德合译了《四世同堂》英文版 , 题为The Yellow Storm(《黄色风暴》) 。
老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手稿
本文图片均选自《老舍评传》
《四世同堂》创作始于重庆、终于美国 , 是老舍主观情感与观念的投射 。按照老舍1945年4月在北碚所作自序中的计划 , 《四世同堂》分三部 , 即“第一部容纳三十四段 , 二部三部各三十三段 , 共百段” 。1948年 , 一封信从美国纽约寄往日本 。写信的人是老舍 , 收信的人是谢冰心和吴文藻夫妇 。在信中 , 老舍提及了第三部分的内容提纲:(一)大赤包死在狱中 , 她的西太后似的气焰至死也没改 。(二)冠晓荷被日本人活埋 , 但本性难移 , 始终把日本人称为朋友 。(三)瑞全回到北平 , 和高弟结婚 。(四)招弟当了日本特务 , 被瑞全杀死 。(五)钱默吟成为地下工作者的领袖 , 由于金三爷告密 , 被捕 。(六)瑞丰被蓝东阳害死 。(七)蓝东阳冻死在雪中 。(八)瑞宣活动在地下工作中 。
1949年 , 老舍在给楼适夷的信中谈道:“《四世同堂》已草完 , 正在译 。”1950年5月至1951年1月《四世同堂》在上海《小说》月刊上连载 , 但只连载到总第87段就“停更”了 。“文革”之中 , 《饥荒》手稿不幸被毁 , 《四世同堂》中文本成为残本 。1982年 , 翻译家马小弥根据美国哈考特出版社1951年出版的《四世同堂》节译本《黄色风暴》回译了该书最后13段 。1983年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以单本《四世同堂补篇》的形式出版 。《补篇》内容与提纲相比 , 除蓝东阳死于日本原子弹爆炸之外 , 基本可以一一对应 , 这个版本算是补上了残缺的故事 。但由于哈考特出版社的编辑大幅删改 , 丢失了很多丰富内容 , 不能完整呈现《四世同堂》的叙事魅力与故事情节全貌 。
幸运的是 , 2014年 , 翻译家赵武平确认浦爱德版《四世同堂》全稿在哈佛施莱辛格图书馆 , 这些材料被冠以“FOUR GENERATIONS IN ONE HOUSE”之名 , “打印在相当于A4纸张大小的、薄近透明的白纸上;文稿按先后顺序 , 每两章 , 或三到五章 , 整整齐齐分组装于30个乳黄色的文件夹内 。”同时 , 还有与翻译和出版相关的通信、笔记、卡片和零稿 。浦爱德说:“《黄色风暴》并不是由《四世同堂》逐字翻译过来的 , 甚至不是逐句的 。老舍念给我听 , 我则用英文把它在打字机上打出来 。”
由此可知 , 浦爱德版《四世同堂》英文原稿是浦爱德与老舍相互沟通产生的智力成果 , 具有无限接近《四世同堂》中文原貌的可能性 。经过对读 , 赵武平发现英译第三部浦爱德版《饥荒》原始内容比哈考特版多出了九章 , 情节梗概虽未有大的更改 , 但情节的丰富与语言的多彩使老舍的审美风格与思想脉络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呈现 。于是 , 浦爱德版《四世同堂》英译手稿未发表部分的发掘与整理 , 成为老舍研究界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
赵武平将《饥荒》未曾发表过的第21章至第36章进行了回译 , 2017年9月 ,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署名赵武平译补的“完整版”《四世同堂》(以下统称“东方本”) 。赵武平利用电脑词汇分析的方法 , 整理出“老舍词汇表” , 以期最大限度地还原老舍的语言风貌 。这种基于语料库的文学词汇分析方式具有现代科技优势 , 无论是文学词汇特征还是情节建构、人物刻画写作特征 , 在语料库检索分析中都能一目了然 。因此 , 东方本注重细节 , 在人名、称呼、地名、常用词甚至标点等方面 , 依循老舍用词习惯 , 运用老舍“原词”建构内容 。如老舍表示惊叹、感慨或者疑问的语气词多用“呕”和“什吗” , 而非“哦”“喔”和“什么” , 东方本亦延续此用法 , 与前文尽量融为一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