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和读者最近的《读者》 我喜爱的书刊读者


我喜爱的书刊读者(曾经和读者最近的《读者》)
二十年前收藏的《读者》
说起来 , 已经是十多年前的故事了 。
我曾在新疆工作生活了六年 , 六年时间里 ,  我走遍了天山南北 。每次进城 , 流连最多的就是书店和街头林立的书报亭 。那时 , 不管是在书店还是书亭 , 最醒目最靠前摆放的肯定是《读者》 。我经常一站就是几小时 , 先按照标题选定读本 , 再粗略阅读重点篇章 , 然后把最衷情的几本挑出来 。回程的路上 , 背包里总会增加几本书刊 , 其中《读者》是必不可少的 。
我喜欢《读者》 , 它每一期都有几篇令人爱不释手的美文 , 像一支无形的手在拨动你的心弦 , 让你浮想联翩仰天长叹!它文字新颖独特 , 篇幅不长却很有嚼头 , 不论你的心绪如何紊乱不堪 , 一旦读起它就会沉静下来 , 被它感染 , 被它融化 , 思绪被它引领着像清澈透明的溪水自然流淌而不能自拔 , 这种享受在别的报刊里是不容易得到的 。
于是 , 清晨或傍晚 , 我总爱手捧《读者》在山坡上散步 , 边读边走 , 边走边读 , 有些篇章甚至能背诵下来 。
时间长了 , 舍不得丢弃 , 就把《读者》的精华篇章分门别类地摘录 , 用电脑打印出来 , 装订成一本书 , 并且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珍珠集》!既然称谓书 , 就应该有个序言才是 。于是我又动笔写了几句话放在前面 , 名为:《编者的话》 。如果您一不小心看到了这段文字 , 不妨顺便瞭上几眼:

二十年前收藏的《读者》
编 者 的 话
——《珍珠集》序言
只身一人 , 不远万里来到新疆 , 工作之余 , 孤独寂寞常袭心头 。好在我有读书的偏好 , 阅读充盈了大部分业余时光 。
或晨曦微露 , 或夕阳西下 , 常手卷书刊在山坡上散步 。南疆的山大都不长草 , 嶙峋裸露的岩体经过千万年风雨剥蚀 , 形状千姿百态 。相形之下 , 浩如烟海的书刊何不如此:有的篇章立意肤浅行文粗糙 , 无病呻吟之风漾于字里行间 。但确有许多篇章字字珠玑 , 恰似甘冽泉水流入干渴心田 , 读来爽心悦目 。每读至此 , 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拍案称绝 。毫不夸张地说 , 这些优秀文字充实了我的精神生活 ,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前行的步伐 。
对偏爱的文字自然不愿丢弃 , 半年时间竟也积攒了一些 , 我把它汇编一起 , 取名《珍珠集》 。是的 , 它就像颗颗珍珠 , 无论白天黑夜都在闪烁着熠熠光芒 。心情郁闷时读它 , 像和知心朋友促膝谈心 , 给我精神上的力量;心情愉悦时读它 , 它像加油机和催化剂 , 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这已不仅是偏爱 , 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 在吸取营养的同时 , 磨炼自己的文字功底 , 看似“笨”的办法 , 其实会事半功倍 。
“不见大漠不知天地辽阔 , 不见胡杨不知生命辉煌 。”这句沙漠谚语用在人生上 , 是增长阅历开阔视野 ,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信念;用在写作上 , 是深深潜入书海 , 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 吮吸营养为我所用 , 努力使自己的精神变得富有起来 。这样 , 多少孤寂荒芜都会悄然隐退 , 展现眼前的必将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
——2005 年盛夏
于新疆天山南麓
毫无疑问 , 我的《编者的话》语言是粗糙的 , 文字是稚涩的 , 让您见笑了 。但是它确实发自我的肺腑 , 代表了我的心声 , 它像一朵小花 , 献给曾经那么热恋的《读者》!

二十年前收藏的《读者》
一、想当年 , 我心中的《读者》像神一样存在
在新疆的六年里 , 每年春节我都要回内地休假 。当时的绿皮火车还没有提速(高铁更没有) 。超过四十八小时的长途乘车 , 我总是以《读者》为主的书报来打发时光 。看累了 , 就在过道里走一走 , 和其它旅客交换一下书报阅读 。那时的车厢里到处都是书报杂志 , 哪怕是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也都带有书刊 , 说车厢是书报的海洋并不夸张 。同时我还惊喜地发现 , 在旅客们读的书中 , 《读者》依然是最多的 , 无论是茶几上还是卧铺的铺位上 , 到处都有《读者》的身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