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坚守新闻之善 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坚持好消息)
摘要:所谓“善有善报”、“善可期”,新闻作为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善,而泛滥的谣言和虚假报道使新闻偏离了“善”的轨道 。
[关键词]好消息新媒体
一.善良与新闻什么是善?一般来说是“好”的意思 。与“恶”相对,行善就是善 。所谓“善如止水,水利不争万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人,人也是好的”等体现了对“善”的追求和肯定,是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标准 。在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善”的本义是“吉祥” 。探讨基本概念共同语义的元价值理论认为,“善本身”是四个核心语义的组合:某样东西有利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使人觉得它值得渴望,当渴望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有满意的幸福感受,这是值得称赞的 。①“有益”是最基本的核心语义 。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是对最近事实的报道 。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和认知指导意义三个属性,‘认知指导意义’是新闻的精神价值和灵魂 。没有它,新闻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②在某种程度上,新闻充当了人们的“耳朵”和“眼睛”,“塑造”了我们对环境的认知 。它帮助人们监测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能够及时、真实地告知新鲜的信息和最新的变化,消除不确定性,满足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求 。此外,新闻不仅仅是信息告知,它还可以通过事实信息本身及其背后的思想来监督舆论、传承文化、教育社会 。这是它的主要诉求和社会使命,也是新闻几乎无法替代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新闻才有这样的力量:传播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秩序和运转 。
所谓“善有善报”、“善可欲而不可求” 。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离不开新闻,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的运转都有一定的影响 。可见,新闻符合“善”的核心语义 。所以,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善 。不仅如此,它还能通过自身独特的功能传播“善”,让更多的人相信善,做好事,帮助它 。这是最好的消息 。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态是网络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 。新媒体的兴起拉近了人们与新闻的距离 。但是,一些所谓的“新闻”也已经铺天盖地,“谣言”、“假新闻”防不胜防,屡禁不止 。
去年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礼崩乐坏的东北乡村”、“北大才女回乡创业送快递”、“山西屯留纪委书记因一个老师的饭局被免”等假新闻,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爆发式传播 。2017年上半年,谣言和假新闻势头不减 。比如“肉松是棉花做的”、“脚底放血能治脑溢血”、“浙江金华大妈史诗般的碰瓷”、“2017年高考第一满分作文”、“北大清华将在成都建分校”、“姚明吸毒被抓”、“王者荣耀里女孩跳河自杀”、“吴京全家不是大陆籍”等等 。,已在微博、朋友圈、网站、客户端广泛使用 。即使在像四川九寨沟地震这样的灾难时刻,谣言也不会消失 。如“九寨沟盆景滩火海成湖”、“九寨沟景区千人滞留”、“地震云可预报地震”,扰乱视听,消耗注意力 。可惜的是,除了网友的盲目跟进,还有很多主流媒体转载报道,让话题升温,加速了谣言和假新闻的传播 。
虚假报道和新闻反转的频繁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闻媒体失去了定力和决心,以速度牺牲了新闻质量,失去了“职业杀手”——调查核实,却被“假新闻”所偏 。正如《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所说,“新媒体的问题在于,它不断减少新闻生产的时间,缩短正当程序,热衷于把未经证实的或单方面的信息作为新闻事实发出去,埋下不断被反转的新闻病毒 。”然而,每一次新闻反转都消耗着媒体的小天平,每一次跟进报道都消耗着人们对信息环境的认同,步入“塔西佗陷阱”,让人陷入“惯性质疑” 。新闻的好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基本的“真实”都无法保证 。新闻是否“有益”,是否能满足基本的信息需求,是解惑解惑,还是越看越糊涂,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
第三,如何坚持好消息“善最初必须来自生命本身的力量,是生命存在的需要促使主体不断追求善的价值 。”③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善,而这种“善”所能释放的价值和力量来自于新闻的内容,内容掌握在人的手中 。作为社会的主体,尤其是专业的新闻媒体,应该坚守这种善,充分发挥新闻的价值和功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