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和湖北里的“湖”,是指哪个湖泊 湖北湖南的湖指的是

湖北的湖指的是(湖南和湖北的“湖”指的是哪个湖)
长江过三峡后,被沿岸山脉阻隔,蜿蜒曲折,水系交错 。大量的水被收集在低洼地区,形成湖泊 。在众多湖泊中,有一个位于中国中部的湖泊特别特殊,总面积达2579.2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以它为中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楚文化 。以它的名义,湖南和湖北诞生了 。这是哪个湖?
《费翔寺略》说:“洞庭是神仙洞窟之一,故称洞庭 。后人素以海阔、水患、无所获而著称,故名洞庭湖,因洞庭湖而得名 。”这座神话般的“洞庭湖”就是今天的君山岛,它与历史建筑岳阳楼遥相呼应,因此得名洞庭湖 。

上图_湖南湖北,洞庭湖标黑 。
洞庭湖的前世今生
古代地质活动造就了洞庭湖 。受燕山运动的影响,造成了扬子准地台江南轴的断陷 。在喜马拉雅运动和随后的地质变化中,洞庭地区再次彻底沉没 。长江水系的松滋河、太平河、大内河、条仙河和洞庭湖水系的湖南河、子河、沅河、澧河在此汇聚、汇聚,形成了1878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平原 。
洞庭湖 。叫古云门、九江、崇湖 。北接松滋、太平、大内、条县,西接沅江、丽江,南接湘江、资江,东起岳梁城陵矶,与长江相连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指出,湖南、子、元、李“这四水皆在同注洞庭,必遇大江北” 。当时“湖宽五百余里,日月可出没” 。唐宋时期,洞庭湖继续向西扩张,八岭志有云:“洞庭湖在八丘之西,西有红砂,南有草,绵延七八百里 。”“八百里洞庭湖”扬名海上 。

上图_洞庭湖百年萎缩示意图
云梦之争
【湖南和湖北里的“湖”,是指哪个湖泊 湖北湖南的湖指的是】历代学者称洞庭湖为“云梦”,争议无穷,各持己见 。“云梦”一词源于《左传》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提到“楚有七情”,其中“云梦者八九百里 。”云梦一度成为洞庭湖的代名词 。然而,关于云梦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
一个是“跨河论” 。按照这种观点,横跨南北的长江中游两湖统称为云梦泽 。西晋史学家杜预明确指出:“江南是云,江南是梦 。”《汉阳志》也有类似的记载:“云在江北,梦在江南 。”魏晋时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长江以北的孟泽逐渐干涸,形成了许多湖泊和池塘 。长江以南的云泽没有受到影响,因此被命名为“洞庭湖” 。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 。
二是“江北论” 。汉代和三国时期的社会主流认识到云梦位于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 。《史记》记载:“江陵为郢都,西与吴、巴相连,东有云梦之摆布 。”、后来的和朱都持这种观点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曾在此泊练水军 。
第三是“地名论” 。西魏时,湖北孝感安陆附近有一个县云梦 。诗人李白羡慕《子虚赋》中描写的场景,隐居于此 。

上图_曹操(155-220年3月15日)
洞庭湖的水文功能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据测算,总面积3879.2平方公里,有湘、黔、元、黎四条河流和“长江四大河口” 。湖泊总库容220亿立方米,其中湖泊库容178亿立方米,河道库容42亿立方米 。洞庭湖年入湖径流量3018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 。凭借这一吞吐量,洞庭湖已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调节湖 。
当长江上游形成洪峰,流经“长江四口”时,洪峰水位明显高于洞庭湖,部分洪水改道南下注入洞庭湖,从而降低洪峰 。长江洪峰过境时,高水位的洞庭湖通过城陵矶流出长江,保证了枯水期下游的水位,起到削峰、蓄洪、调节水位的作用 。由于洞庭湖的存在,多次挽救了险情,缓解了洪峰对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威胁,使他们能够安全渡过洪水 。

长江流域、洞庭湖和鄱阳湖之上
洞庭湖的文化功能
春秋时期,楚国先民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迁徙到长江流域的洞庭湖一带 。楚人南迁后,在原有黄河文明的基础上,吸收了少量长江文明,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涵盖宗教、礼仪、艺术、工艺技艺等各个方面 。著名的“和”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
洞庭湖以其美丽的天空和旷达的色彩,吸引了历代学者的注意 。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诗中多次出现洞庭湖,如:
在《伤逝》中,“船会漂下来,上洞庭,下江”;
在向君,“驱龙北,走我洞庭之路”;
在《湘夫人》中,是“秋风,树叶下的洞庭浪” 。
汉武帝读了《子虚赋》后感叹:“我不能和这个人独处 。”他召见了司马相如,给了他一个官职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生动地描绘和渲染了洞庭山水,已被收入小学语文教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