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吃法,饿一顿就好了?答案让人心疼


孩子不好好吃法,饿一顿就好了?答案让人心疼

文章插图
相信很多家长都很头疼, 孩子好好吃顿饭太费劲了!不是这也不肯吃那也不肯吃, 就是不给看汪汪队就不吃 。 好不容易吃了, 吃饭速度堪比蜗牛, 饭都凉透了她也才吃了不到一半......
摊上饭渣宝宝, 每次吃饭都是考验母子亲情的时刻!想必各位家长都尝试过很多方法, 也肯定听大家说过:「孩子不好好吃, 饿几顿就好了 。 」
这个方法到底行不行呢?
短期来看饿几顿真挺奏效
很多家长发现, 孩子不好好吃饭, 饿几顿确实有效 。 但是时间一长, 好像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 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解释这个原因, 我们得先说说, 为什么短期有效 。
有一种原因是, 「自然惩罚法」在起作用 。
自然惩罚法的意思呢, 就是让宝宝自己承担自己做事的后果 。
不好好吃饭的后果就是, 饿肚子 。
当然啦, 我们用这个方法, 不是为了饿孩子, 而是要让宝宝知道, 如果这一顿不好好吃, 就只能饿着肚子等下一顿了 。
所以, 在使用这个方法之前, 一定要和宝宝说清楚:
宝宝要自己吃饭, 如果不好好吃, 过了时间爸妈就会把食物收起来 。
而且, 宝宝是没有任何零食来填肚子的 。
所以, 如果肚子饿了, 只能等到下一顿 。
这样操作几次之后, 宝宝会明白, 如果不好好吃饭, 就会挨饿, 而挨饿的滋味不好受, 宝宝自然也会乖乖吃饭了 。
但更有可能是, 联结主义在发挥作用 。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联结主义 。
联结主义认为情境感觉和动作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是学习的基础 。
举一个和吃相关的小例子:夕夕第一次吃巧克力, 甜甜的巧克力一下子打开了夕夕味蕾世界的大门, 马上就喜欢上了吃巧克力 。
夕夕把他吃巧克力的动作和满足开心的心情联结在一起了 。 于是, 夕夕一想起巧克力, 就会高兴起来, 口水直流, 还想吃!
那饿几顿背后的联结主义该怎么解释呢?我们先模拟饿几顿饭后, 本来并不想吃饭的孩子在想什么?
我要是不吃饭的话, 爸爸妈妈会凶我, 还把我的碗拿走, 我好害怕 。
如果数到 10 我还没吃, 爸爸就不让我吃饭, 而且午饭也不给我吃, 我还是乖乖吃饭吧 。
这就是联结主义在发挥作用 。 孩子把不吃饭和害怕惩罚、害怕父母生气联结在了一起 。 为了逃避这种恐惧的心情, 孩子就会选择把饭吃了 。
因此, 在短时间内, 饿几顿似乎真的很奏效的 。
时间一长为啥这招不好使了?
但有经验的爸妈很快就发现, 这招不那么好使了!
好像孩子已经知道这是大人的套路, 饿几顿就饿几顿, 总能吃上饭的 。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驱动孩子吃饭的是害怕或恐惧的情绪, 而不是发自内心的 。 由于孩子性格不同, 有的孩子可以养成吃饭的习惯性坚持下去;
但有的孩子, 一旦环境人物改变, 没有人管吃不吃饭, 或者没有人因此生气的时候, 就会变得没有动力了 。
比如:
当孩子们去老人家里住上几天, 老人们也不会因为他们不吃饭而惩罚他们, 小朋友们便不会害怕受到惩罚;
再或者当小朋友开始上幼儿园, 一顿三餐都在幼儿园, 老师们会鼓励引导他们多吃饭;
但是并不会因为他们不吃而训斥他们, 于是也不用担心大人生气了;
还有的小朋友们多次实践后, 用他们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发现, 其实这都是父母的套路 。
比起生气, 爸爸妈妈更多的是担心和关心他吃饭这件事, 认为可以和爸爸妈妈来一场心理上的博弈 。
这时候, 他们就会重新衡量吃饭这件事 。
再加上之前恐惧和害怕的心情导致他们从心底不喜欢吃饭, 以后再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就是难上加难了 。
那有啥短期和长期都有效的妙招呢?
看到这儿, 肯定有家长会想:哼, 虽然饿一顿长期没效, 但是当下有效就够了 。
孩子不肯吃的时候, 急都急死了 。 哪里还能想到短期长期的!
别着急,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出几招短期长期都有效的小妙招 。
试一试「感觉探索法」和「具体数字法」
小朋友有时候不喜欢吃饭, 是因为不喜欢咀嚼 。 嚼不烂的食物在嗓子里吞咽, 小朋友会感觉不舒服 。
比如, 一些青菜, 小朋友会觉得拉嗓子 。 所以, 家长可以试试感觉探索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