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二 )


他并非科班出身 , 上大学前在上海东风合金厂有三四年的焊工经历 。 通过刻苦的自学 , 王德峰奇迹般考入复旦大学 , 完成了人生由工人到学霸的鲤鱼跃龙门 。
踏入这所中国顶级学府 , 王德峰才系统地接受哲学专业的学习 。
本科四年时间 , 他的哲学天赋得到充分彰显 , 毕业那年就收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工作邀请 , 与他共事的都是年逾半百的老学究 。
边工作边读书 , 王德峰又接连拿到了复旦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 , 职称也从讲师、副教授、教授一路飙升 。 2006年 , 他更是被复旦大学最牛学院——复旦学院聘为副院长 。

人生如此 , 夫复何求?王德峰教授走学术之路达到了人生巅峰 , 可他为人却处处低调 , 办事不显山不露水 , 如此境界和网友们口中的“扫地僧”称呼如出一辙 。
王德峰的生活低调、简朴到哪种程度?他从不用智能手机 , 认为这会使人分心 。
这就意味着他没有微信、没有邮箱 , 不管你是他的亲戚还是领导 , 想联系到他必须打他办公室的座机电话 。
经常有年轻同学说一些时髦词汇逗他开心 , 不上网的王德峰教授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 不过看到大家都露出灿烂真挚的笑容 , 他就跟着一起傻乐 , 还打趣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也许谁都不敢相信 , 就是这样一位电焊工出身的草根 , 居然成了当今中国哲学界不可多得的巨匠 。

草根经历造就了王德峰教授平易近人、慈祥和蔼的性格 , 让他成为青年学生认知里与众不同的大学问家 。
复旦默许他上课抽烟王德峰教授留给广大网友的印象中 , 最鲜明的莫过于他烟不离手 , 甚至上课也要边讲边抽 。
长期以来 , 老师留给大众的印象都是形象大方、谈吐得体 , 王德峰此举不免引来诸多非议 。
教室里学生云集 , 通风性很差 , 一支香烟的味道要几个小时才能消散 , 更何况王德峰一堂课下来要抽半包 。
网友们在痴迷于王德峰课堂内容的同时 , 也不免好奇:教室里的同学真的不介意他抽烟吗?

答案是肯定的 , 否则他们不会挤破了头也要上王德峰教授的课 。
复旦大学是我国最高水平的学府之一 , 能考进复旦的学生 , 没有一个会因为老师抽烟而放弃他能带给自己知识、思想上的飞跃 。
人尽皆知吸烟有害健康 , 二手烟危害更甚 , 复旦的大学生们又怎会不知?只是对他们而言 , 放弃一堂好课的代价远比吸一个小时二手烟大得多 。
不妨设想 , 如果让他们去棋牌室、网吧吸一个小时二手烟 , 恐怕不会有人答应 。
这样的对比并不是说课堂上的二手烟就高贵 , 只是大学生们都是成年人 , 他们有足够的判断力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

对于这一问题 , 复旦大学也很棘手 。 一方面作为学校的公权力代表 , 他们有权维护普遍意义上的公序良俗;另一方面 , 他们也是从学术岗位上走出的顶级人才 , 他们深知部分学者对烟、酒等物的嗜好 。
学术工作者每天要进行超高强度的脑力工作 , 这种疲惫不是吃顿饭、睡一觉就能轻松缓解的 。 烟、酒这类具有缓解神经疲劳的食物 , 往往成为部分学者的一生所爱 。
如诗仙李白 , 不喝酒便作不出诗 , 非得“会须一饮三百杯” , 才能口吐出半个盛唐气象 。
再如老一辈革命家 , 个个都是烟不离手的老烟枪 , 他们运筹帷幄之际 , 烟是离不开手的好伙伴 。

学校一开始规劝王德峰教授课上别抽烟 , 课下想怎么抽都没关系 , 不过这一方法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