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之人格改变 器质性人格改变

有机人格改变(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格改变)
什么是人格改变人格改变是指人们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发生显著而持久的变化,包括情绪、需求和冲动的表达 。与人格障碍不同,人格改变通常发生在成年期,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人格异常 。在最新的DSM-V中,人格改变作为一种疾病被包括在其他人格障碍中 。

人格改变的影响因素影响人格改变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心理因素、一些精神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等 。
1.环境因素
客观环境对性格影响很大 。比如监狱里的犯人有适应监狱环境的“监狱人格” 。主要如下:
被动,缺乏自信
过度的自我控制和谨慎
多重性人格,比如欺负比自己弱的犯人,却在公共场合示弱博取同情 。

2.心理创伤
在一些严重的心理压力下,有些人的人格稳定性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人格改变 。最常见的症状是创伤后压力应对障碍,也称为PTSD 。主要如下:
反复的创伤经历
警觉性持续增加
持续回避
选择性遗忘创伤经历
对未来失去信心

3.疾病
3.1精神疾病
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可能会导致人格改变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人格改变是精神分裂症相对独立的症状维度,是可观察到的临床症状之一 。主要如下:
退缩和依赖
情绪不稳定
害羞和回避

3.2脑器质性疾病
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的特点是起病缓慢,进展缓慢且逐渐加重,病程长,病理改变不可逆 。在长期患病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性格变化 。引起性格变化的常见脑器质性疾病包括:
【人格心理学之人格改变 器质性人格改变】癫痫
由于癫痫病因的复杂性,目前仍无法将人格改变与特定的病理生理过程和解剖结构联系起来,也缺乏明确的概念和诊断标准 。癫痫引起的性格变化可分为三种类型:
A.某些情绪的放大,如做作、不苟言笑或道德感过度 。
B.言语和行为往往特别详细、刻板和固执
C.情绪不稳定、冲动、幼稚、易怒和易受暗示
这些人格改变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显著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时,才会被称为人格障碍 。
脑外伤
脑外伤后人格改变的次数高达82.3%至92.8% 。性格变化主要分为衰弱型和攻击型 。I型虚弱的特点是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失眠、抑郁、主观不适、冷漠等 。攻击型的特点是情绪紊乱和失去自制力,易怒,情绪不稳定,道德感和羞耻感下降,可能还有攻击行为和病态的激情 。
阿耳茨海默氏病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原发性脑退行性疾病,多为老年期,以精神障碍为主要因素 。老年痴呆的人格改变往往早于智力低下的出现,预示着痴呆过程的开始,主要表现为孤僻、以自我为中心、主观、自私、易怒、多疑、焦虑和缺乏热情 。

颅内传染病
颅内感染性疾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发病阶段可能会出现人格改变,人格改变也是其后遗症之一 。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欣快、肤浅、情绪表达不协调、易怒、冷漠、不顾后果等 。
脑瘤
脑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 。原发性肿瘤生长与脑部有关,继发性肿瘤是将身体其他器官和组织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脑部 。脑瘤引起的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包括:生活懒散,行为被动,兴趣减退,甚至僵硬;或者是一些无缘无故的大喊大叫,漫无目的的闲逛,收集废旧物资等行为 。
3.3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精神活性物质有很多,比如酒精、毒品、烟草等等 。长期使用这类物质会导致人格改变,主要表现为:完全以强制用药为中心的行为、自私、不诚实、孤僻、冷漠等 。酒精依赖患者会烦躁、焦虑、紧张、多愁善感、多嘴、皮疹、鲁莽等 。

3.4人体器官移植
人体器官移植的影响是很多人不能很好地接受新的器官 。大多数患者认为移植的器官是一个存在于自己体内的活生生的全能者 。这种心理会影响患者的性格和自我感知 。
人格改变的识别和治疗1.人格改变的识别
人格改变是一组继发于社会心理因素、精神或脑器质性疾病的症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 。不同原因引起的性格变化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目前,人格改变尚无单独的诊断标准 。目前人格改变的诊断一般需要以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至少半年后才能判断 。在做出人格改变判断的同时,也要判断人格改变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