瑗怎么读(瑷字做名字的意义)


《说文:玉部》:“瑗 , 大孔璧 。人君上除陛以相引 。从玉 , 爰声 。《尔雅》曰:好倍肉谓之瑗 , 肉倍好谓之璧 。”
译文:瑗(yuan四声) , 可以容手的大孔的玉璧 。人君上台阶 , 侍者用玉璧来牵引人君 。从玉 , 爰声 。《尔雅》说:“内孔直径是边宽的两倍的叫做瑗;边宽为内孔直径的两倍的叫做璧 。”
《说文》玉部 , 形声字 。今为王部 。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屈原 , 其实还有一个蘧(qu二声)瑗(yuan四声) , 也许陌生 , 但是他的字 , 很多人是很熟悉的 , 字伯玉 。
蘧伯玉 , 约生于公元前585年左右 , 卒于公元前484年以后 , 是位年逾百岁的寿星 。
蘧伯玉生于仕宦之家 , 自幼聪明过人 , 饱读经书 , 能言善辩 , 外宽内直 , 生性忠恕 , 虔诚坦荡 。蘧伯玉于卫献公初即已入仕 , 在献公中期已为卫国举世皆知的贤大夫 。蘧伯玉一生 , 侍奉卫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 。他主张以德治国 , 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 , 他体恤民生 , 实施弗治之治 。所以卫国几经战乱、内讧 , 早已沦为大国的与国 , 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 , 但由于蘧伯玉等几个大臣的努力 , 卫国仍能稳立中原 , 民众安居乐业 , 致使孔子周游列国进入卫国时 , 竟然发出“庶已乎”的惊叹 。
蘧伯玉与孔子一生为挚友 。二人分别仕于鲁和卫时 , 就曾互相派使者致问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 , 有10年在卫国(今长垣县境内) , 其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 , 前后达9年 。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 , 蘧伯玉已年高隐退 , 孔子再次在其家设帐授徒 , 二人更是无事不谈 , 充分交流思想 。蘧伯玉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 他的言行合乎儒家学说的基本观点 , 为以后儒家学派的最终确立 , 奠定了坚实基础 。
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 , 数次投奔蘧伯玉 。他曾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 , 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 , 则心怀正气 , 归隐山林 。
蘧伯玉是一个富于自省精神的人 。有一天 , 蘧伯玉派人来拜望孔子 , 孔子向来人询问蘧伯玉的近况 , 来人回答说:“他正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 , 可却苦于做不到 。”来人走后 , 孔子对弟子说:“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 。”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 , 力求使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 , 到了五十岁那年 , 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 。所谓“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
【瑗怎么读(瑷字做名字的意义)】关于蘧伯玉 , 有两个知名的典故 。
有一天的晚上 , 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一同坐在宫里 , 忽然听见有一辆车子过来的声音 , 辚辚地响 , 到了公门口 , 就不响了 。南子说:这辆车子上坐着的人 , 一定是蘧伯玉 。卫灵公说: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从礼节上讲 , 做臣子的人 , 走过君上的公门口 , 一定要下车 , 看见了君上驾路车的马 , 一定要行敬礼 。这些都是表示着敬重君主的行为 。凡是君子 , 不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 , 就放弃了他的品行 。蘧伯玉是个贤人君子 , 他平日服事君上很尽敬礼 , 这个人一定不肯在暗昧的地方失了礼的 。卫灵公差了个人去问 , 原来果然是蘧伯玉 。
蘧伯玉奉命出使楚国 , 遇见楚国的公子皙 , 公子皙对他说:“我听说第一流的人才可以将妻子托付给他;第二流的人才可以让他捎话;第三流的人才可以将财物托付给他 。若是一人三者兼备 , 便可以托付自己的身家性命 。是不是这样呢?”蘧伯玉说:“您不用再说了 , 我明白了 。”两人分手之后 , 蘧伯玉觐见楚王 , 完成了出使的使命后 , 坐下来与楚王聊天 , 说着说着就谈到了人才上 。楚王问蘧伯玉:“你说哪个国家的人才最多啊?”蘧伯玉答道:“当然是楚国 。”楚王一听这个高兴 , 可蘧伯玉接着往下说:“可楚国人才虽然多 , 但是楚国不会用人 。”这下楚王不乐意了:“你这说的是什么话?!”蘧伯玉坦然回答:“大王 , 您先别生气 , 听我慢慢说 。伍子胥 , 是楚国人吧?结果背井离乡投奔了吴国 , 在吴国当了宰相 , 发兵攻打楚国 , 把楚国兵马杀个大败 , 最后楚平王被鞭尸示众 。

推荐阅读